单霁翔: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2016年03月17日 09:51中国文物信息网王征

中国园林网3月17日消息:在政协会议期间,去年故宫博物院的“萌萌哒”文创产品为许多媒体所关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解释说:“故宫的文创产品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所谓的‘萌萌哒’系列在我们的统计里不足5%”。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京剧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有三万三千件京剧文物”。在文艺界别小组讨论时,单霁翔说,今年5月18日故宫太和门广场西侧将建成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里面设一个京剧培训课堂。他邀请在座的京剧艺术家并动员其他京剧艺术家,到时候去讲京剧的历史和文化。

期待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快审批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今年能够审批,是我非常期待的”。每年政协会议上单霁翔都是提案“大户”,《关于加快审批〈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提案》是他今年提交的15个提案之一。“今年如果能实现这个突破,我们就能实行更坚决、更刚性的措施和步骤”。

单霁翔认为,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在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2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与180万件馆藏文物在各自的保存、保护与展示要求上存在的统筹协调问题;二是故宫的各类文物保护、展示、管理要求与每年1500万人次的超负荷观众量之间的统筹协调问题;三是故宫整体保护与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关系问题。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12年2月启动编制。《规划》的保护对象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及其产权归属单位,包括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共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106公顷。规划范围与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即故宫周边区域)等同,约14平方公里。规划统筹梳理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统筹策划以紫禁城为中心、皇城范围内明清皇家的宫廷文化遗产整体保护途径。

“这是双刃剑,对我们内部的约束更大”。单霁翔说,紫禁城一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规划如果获批,故宫必须腾出51000平方米不合理的古建筑利用,变为合理的古建筑利用。原来已经开放了很大区域,现在还要增加。2014年开放面积52%,2015年达到65%,2016年力争达到76%。规划的要求更严格,要求到2020年要达到80%,2025年要达到85%。“《规划》批复后,对故宫的保护就会更加有力度”。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一个指导故宫今后健康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的规划”。单霁翔希望能够加快审批并早日公布实施,作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他还呼吁抓紧制定并公布专项法规《故宫保护条例》,为实施《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现在北京市正好面临机遇期,制定了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城市的建设压力大大地降低了”,单霁翔说,“我们觉得这是通过《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最好时机”。

故宫古建筑修缮是非遗传承

“从今年以来,故宫提出将故宫古建筑修缮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单霁翔呼吁,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单霁翔举了个例子。乾隆花园的倦勤斋修缮时就遇到几十种特殊的工艺,如天棚顶上的通景画,背面衬的是乾隆时期用纯桑皮制作的韧性超强的纸,但是这种纸已经几乎无人生产。最终在安徽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找到了有五代祖传手工造纸工艺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试验才获得符合质量的传统桑皮纸。如果200年、300年后再修倦勤斋,就可以知道当年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

从2002年故宫开始实施为期18年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这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在修缮过程中,故宫发现最大的困难就是文化传承的困难。

故宫官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传承人就不能保障质量。过去,在紫禁城里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古建筑营造方面的能工巧匠。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也一直拥有专业的修缮队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年间,这支队伍曾开展了600多项古建筑维修工程。

但近年来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也像社会上一般的土木工程一样,都必须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修缮队伍。故宫博物院原有的古建筑修缮队伍按照规定不能参加自己单位的招投标,为此这支曾经在业界引以为傲的修缮队伍于2010年被迫解散。因此,在故宫古建筑修缮实施中,面临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材料供应等诸多难题。

古建筑修缮工程中标以后临时招募工人,而工人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包工队”。经过招投标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修缮队伍,由于对于官式古建筑修缮缺少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出现本应避免出现的修缮质量问题,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更与历史上故宫古建筑的修缮水平相差甚远。

在古建筑修缮的人才培养方面,故宫博物院现有古建筑修缮专家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按照现行有关人事制度规定,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够返聘工作岗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恢复以传统的“师承制”方式培养营造技艺人才,但是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这些徒弟学成之后难以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解决危机的机遇也是存在的。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故宫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特事特办”,解决故宫这一特殊困难。

对于故宫古建筑修缮来说,“特事特办”把古建筑修缮必须上升为“研究性保护项目”。为此,单霁翔建议,在文物修复专家队伍稳定方面,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在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在传统修缮技艺保护传承方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固定,培训有保证,水平不断提高的专业队伍。

从今年以来,故宫博物院正在探索古建筑修缮的新体制。四个重点项目——宫殿建筑养心殿、园林建筑乾隆花园、宗教建筑大高玄殿、防御建筑故宫城墙的修缮工程正在有序展开。养心殿是清代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有8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单霁翔说:“养心殿必须修成典范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形成一套体制,它的施工方案对社会公布,修缮全程各个工种工人进行培训,顾问组、专家组、项目负责人三层技术把关,病害勘察报告、精测报告公开出版,还将伴随着出版物、学术研究、文物藏品修复和文创产品研发”。

推荐阅读:

两会代表:生态文明建设亟须环境司法专门化助力

两会代表:森林法要以生态文明为主基调

两会代表:生态美才是美丽乡村的气质

两会代表:国家公园建设旨在保护珍稀物种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