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生态外交实力和更大林业空间

2016年03月17日 10:32

中国园林网3月17日消息:“一带一路”规划构想强调打造相关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强调,生态外交综合实力提升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重要一环,万勿忽视。

提案内容,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理念要付诸行动,目前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全球资源环境压力仍处于加大趋势,制约“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敏感度高,政治社会局势复杂,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采矿、建筑、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水、森林、矿产等资源跨境冲突时有发生,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阻碍“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环境规则和标准不断提高,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挑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专设了环境一章,相关环境规则和标准都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绿色壁垒”逐渐形成,业已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绕不开的议题;

三是我国自身环境问题突出,现有的外交机制、法律法规等难以应对复杂的生态外交问题,相关机制、能力尚未到位。

提案建议,加强生态外交建设,为“一带一路”提供软实力和绿色保障,协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平衡。

一要创新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理念。转变透支资源、牺牲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习惯,将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理念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和平崛起的典范。

二要加强生态外交机制建设。在“一带一路”协调机构中专门设立生态外交机构,统筹各部门协调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国际湿地、非法木材、林产品采伐及贸易等跨境生态环境问题。

三要加强生态外交能力建设。将生态外交上升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外交职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外交部增设相关机构,增加人员配置;加大生态外交领域研究机构建设力度,着力培养复合型外交人才;制定中长期生态外交规划,加强对各国环境政策系统研究,准确把握国际生态环境动态与趋势。

四要抓紧制定国际绿色合作法律法规和市场标准。制定完善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行为,明确环保责任;建立符合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国际环境合作法律法规和绿色产品贸易认证体系;建立“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为有关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长期技术支撑。

五要构建生态外交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引导体系。细化新设立金融合作机构的环境标准,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实行“赤道原则”等国际环境准则,推动金融体系绿色化;建设“一带一路”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环境政策法规准入指导。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分页]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我国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林业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参与其中?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他们认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林业在建设生态屏障、推动沙漠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大有可为。

林业发力构筑生态屏障

从地理视角看,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和生态环境问题困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突出生态文明理念首先就得抓生态建设。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作为主力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出现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巨变等,要实现这一地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强生态修复。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加强区域林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的复苏,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关注。应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构筑区域性生态屏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不仅希望借该项战略的实施来带动经济转型升级,还对加强生态文明、改善当地生态寄予了厚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说,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的定位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实现这一定位目标,广西将充分发挥位于“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区域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要提高战略认识,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加强大秦岭生态保护,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大秦岭国际生态环境样板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马玉红建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的带动下,全面审视秦岭地区的作用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特殊性、唯一性,先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再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新丝路。

搭建平台推动沙漠治理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风沙带。这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经过的中东、中亚等地区,荒漠化也日益加剧。防沙治沙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不可回避的议题。

“我国有荒漠化土地39亿亩,根据权威机构分析,其中6亿亩是可以修复的,或将创造2万亿元绿色GDP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使2亿多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建议,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动治沙扶贫,驱动可持续发展。

全国工商联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立生态修复合作机制,提供沙漠治理技术援助,用绿色合作助推“一带一路”战略。

“我的提案内容是希望早日将宁夏建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从而构筑起祖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支撑‘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朱玉华建议,按照禁牧封育与人工修复结合、划区轮牧与设施养殖结合、沙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结合的要求,全方位、多层面增加防沙治沙投入。

“加强荒漠化防治,在荒漠化治理的基础上变害为宝发展沙产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建议,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中国防沙治沙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国际防沙治沙重大问题,举办国际国内防沙治沙培训班,为我国防沙治沙培养人才,为世界防沙治沙输出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建议,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西部地区建立“绿色智库国际高峰论坛”,把全国乃至世界的相关科研人员、智库组织聚集到西部沙漠荒漠地区,为发展沙生植物产业、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出谋划策。

转型升级助推林业出海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绿色发展空间,在许多林业人的眼里,这项大国战略的布局充满无限商机和挑战,正是中国林业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00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跃居世界首位,林业“走出去”已然破题。

“‘一带一路’战略为林业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良好的国际环境,具备市场扩张实力和对外投资能力的林业企业应该积极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巡视员吴鸿说。

“林业产业走出去要在创新、创品牌上下功夫,让品牌林产品走出国门。”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建议,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林产品竞争力。同时,要通过四面八方摸信息、海外华人找关系、合资外商牵红线以及开通国际互联网等形式,在海外设立直销窗口,聘请外商做代理,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拓展林产品的销售空间。

“要想得到对方的认可和配合,林企自身的条件必须过硬。”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说,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林业企业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对市场网络营销的投入,实现产业升级,顺应当地市场需求。

吴鸿指出,林业企业走出去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能力相对滞后,我国还存在不少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限制,而且缺乏投资保护和服务配套政策,使得林业企业走出去受到制约。

吴鸿建议,林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林业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机制,建立对外信息统计与披露制度,注意发挥驻外使领馆的作用,加快营造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环境,发挥各类专业性服务组织的作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田新程 张一诺 王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