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4日消息: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5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保护江苏省内四大湿地区,苏南太湖流域湿地区域列入其中,将得到重点保护与修复。
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湖四圈”中的一个重要圈层,是低污染水强化净化的重要水域,也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
近年来,湖荡湿地面积锐减,水质恶化,生态系统衰退,污染物拦截与净化能力下降,国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形成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研发了河湖相联复杂水系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的成套技术和城市景观湖泊西湖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并以滆湖和西湖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工程示范,推进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滆湖,作为太湖上游的典型河湖相联复杂水系的湖荡,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提高滆湖自净能力和调蓄净化功能,可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课题组以入湖河口低污染水净化,出湖河口污染物生态拦截为前提,以浅水区植被修复、湿地重建,湖体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为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对各项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整合与集成,形成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的成套技术。”课题负责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毅敏说,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17项。
在控制入河河流污染负荷的同时,研究人员开展了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及湿地重建。通过研发蓝藻过滤回流、沟渠式富营养化水体底质改良等生境改善集成技术,为水生植被的恢复创造必要条件;研发沉筐辅助恢复的种源引入—保护、先锋物种自然选择、点—面演替等植被恢复诱导技术,形成稳定生存和自然繁衍的水生植物群落。在外源污染初步控制的前提下,研究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集成技术。最后通过出滆湖河口处的生物—生态拦截,进一步改善出湖水质,减少入太湖污染负荷。
目前,该成套技术已在滆湖示范区“滆湖入湖河口区低污染水控制与水体净化能力增强工程”、“滆湖出湖河口的生态拦截工程”、“滆湖浅水区生态修复及湿地重建工程示范”和“滆湖湖体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工程示范”等四大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污染控制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修复区植被得以恢复。
作为典型城市景观湖泊西湖,研究人员开展了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引水降氮、引布排水调控技术研发,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我们研发大规模引水的高效降氮技术、西湖生态湖流系统的引布排水调控技术、丝状藻等藻类异常增殖控制技术、西湖内源与面源控制技术,形成以生态工程为核心的城市景观湖泊西湖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张毅敏说,目前,该项技术申请专利19项,授权10项。
针对西湖大规模引水降氮的需求,张毅敏的课题组将双级反应器处理工艺改为单级反应器处理工艺,研究反应器不同形状、载体填料、不同水力负荷、来水浓度、反冲洗周期、水温、碳源类型及投加量等因素对脱氮效果的影响,提升了工艺运行负荷,节省了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由于西湖主要水质和生态指标空间差异大,我们就开展引水工程引水、布水、排水工程优化布置研究,构建了湖荡生态湖流系统的引布排水调控与生态需水量的预测技术。”张毅敏说。
目前,该成套技术已在西湖示范区得到应用,建成“西湖5万m3/d的引水降氮工程”、“西湖生态调水系统构建成套技术示范工程”、“西湖湖西与小南湖藻类异常增殖生态控制示范工程”等三大示范工程,工程示范区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推荐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