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8日消息:据最新消息,目前全国苗木存圃量约600亿株,但年使用量包括造林苗约为250亿至300亿株。这组数据更为直观的告诉我们,苗木行业将同建筑行业一般,要面临去产能问题。虽然我国十三五期间将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绿化行业备受关注,但总得来说,还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相对来说,长远的美好愿景也难帮助部分苗圃熬过这段时间:对不断上涨的土地、人工、设备、技术的投资费用,及难以回笼的资金问题;并且,行业大佬加速产业聚合,不断深化产业链建设……内忧外患让这些苗圃不得不作抛售、清空处理,但实际情况却颇为尴尬,即使做抛售处理,也不是所有的苗圃都能把苗清出去。
那么,剩下的300亿株苗何去何从?
品种优良、品质过关的苗。这类苗木之所以有剩余,是受之前苗市低迷的大环境影响,苗木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导致苗农惜售,这类苗可留下继续作工程苗培育。
品种稍次、品质过关的苗。可以考虑其他销售途径,不一定要走工程用苗这条路,可以考虑往特色景观建设等旅游类的第三产业发展。
品种欠佳、品质过低的苗。这类苗应该充分挖掘树木本身的价值,很多植物不仅有观赏价值,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可将其花、枝、叶、杆分类处理,走艺术造型、木材加工等第二产业发展之路。
现在做苗木培育,前期一定要考虑产能问题,可在树种选择方面避免产能过剩,要选择除绿化建设外仍有稳定销售途径的品种:如有木材价值的树种,比如马尾松、桉树、杉木、落叶松、红松、云冷杉、木麻黄、毛竹、杨树、泡桐、刺槐、泓森槐等,5-7年后就可砍伐掉挪作他用;有食用价值的树种,如樱桃、山楂、柿子、苹果、梨树、枇杷等,每年都会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有实用价值的树,比如皂荚、无患子、橡树、桑树、棕榈、麻栎等,都是很好的工业原料。近年来,苗木经营已呈现复合化趋势,“种苗卖苗”的单一经营手段已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如果仍要坚定的走观赏苗木经营,选择乡土树种为上上策。2015年的极寒天气又给出了警示,各地工程建设会更注重乡土树种;选择培育常规乡土树种,就要重视苗木标准化生产,充分了解工程用苗的参数;另外,最好要重视种苗培育过程,以提高新品种的出现概率。新品种所带来的“人无我有”,不仅能大大降低苗木积压概率,还能提高育苗人的经济效益。最近,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下放植物新品种保护年费降低的通知,促进苗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后收费标准为第1-6年期间每年1000元不变、之后每年为1200元。政策层面大开绿灯,我们何乐不为呢?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