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湿地生态环境决定“过客”数量

2016年04月11日 11:25新民晚报金旻矣

中国园林网4月11日消息:都说上海是“滩”,滩涂、湿地是本市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活跃于滩涂上的水鸟,则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的公园、绿地、林地中,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留鸟,则是这座城市的“常住居民”。记者从野保部门获悉,本市针对湿地滩涂、城市公园和郊区林地,均有常年开展的相关专题调查。从中,可以了解“过客”和“土著”鸟类的分布、生存现状。

滩涂湿地:生境影响水鸟数量

早在2005年秋天,上海就开始在沿江沿海及内陆湖泊的等湿地区域进行水鸟同步调查。整整11年从未间断,起初是全年10次,现在增加到每年16次,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数据。研究者发现,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导致水鸟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以去年为例,监测人员共记录到水鸟116种。其中,有8个物种的单点单次记录数量超过了其在东亚地区种群数量总数的1%。“超过这个1%的标准,说明这个栖息地对于这个物种很重要。”袁晓解释说。

调查人员发现,本市东部、北部沿海地区,是水鸟们的主要栖息地。但水鸟的数量起伏不定。有些地方,慢慢形成了浅滩、库塘,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有些地方,由于围垦等人为因素改变了生境特征,破坏了水鸟的栖息地。

比如,在崇明东滩的北八滧,自然滩涂长期用于养殖,始终保持光滩状态,鸻鹬类水鸟就很喜欢待在这儿。同样在东滩,曾经有一个雁鸭类集中栖息的“鸭塘”,去年却不复存在,导致雁鸭类数量大幅下降。又如在横沙东滩,围垦区的池塘水位过高就不适宜鸻鹬类、鹭类、琵鹭等涉禽的生活。

公园绿地:“常住居民”数量最多的是白头鹎

每天清晨,窗外的乌鸫发出了第一声鸣叫,随后斑鸠、白头鹎、麻雀的叫声啁啾,犹如清晨的闹钟将人们唤醒……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遥远滩涂上的水鸟,大多是匆匆过客,公园、绿地、林地里的鸟,才是和我们共同生活的“邻居”。

记者了解到,本市野保部门在20个地区设有长期监测点。城区公园绿地包括共青森林公园、大宁灵石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江湾城湿地、延中绿地等7处。此外,在被誉为“绿色项链”的环城绿带上,也选取了炮台湾湿地公园、滨江森林公园、顾村公园、外环丰翔段、金海湿地公园、闵行体育公园、外环三林段等7处。最外围的,则是6处郊区林地,包括宝山水源涵养林、浏岛风景区、佘山、天马山等。

去年的数据表明,公园里记录到鸟类110种18026只次,共青的鸟类种类最多,延中绿地最少。在环城绿带里,共记录到鸟类87种11785只次,滨江森林公园的鸟群最丰富,三林的最匮乏。郊区林地共记录到鸟类129种14760只次,浏岛风景区和宝山水源涵养林的鸟类群落最丰富,天马山和佘山最匮乏。

有趣的是,不管是城区公园还是郊区绿林地,白头鹎的数量始终占绝对优势,记录数量是排名第二名的近一倍。麻雀、乌鸫、珠颈斑鸠、棕头鸦雀、灰喜鹊等也是公园的常见鸟类。

此外,近三年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郊区林地的环境稳定性最佳、多样性最丰富,鸟类群落呈缓慢增长。这也表明,本市大力建设的绿地、林地、湿地,对吸引鸟类是有帮助的。

植物多人流少才能吸引鸟

那么多公园,为何共青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较多?分析认为,共青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参天大树多,环境空旷又靠近黄浦江畔,鸟类群落自然丰富。自2005年开展鸟类调查以来,园内共记录到11目36科108种鸟类,囊括了留鸟、旅鸟、冬候鸟、夏候鸟等各个季相的鸟类,以及凤头鹰、苍鹰、赤腹鹰、普通鵟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鸟儿多了,共青也吸引了大批的观鸟者自发聚集。观鸟拍鸟的人多了,园内东门的小池塘边就渐渐成了本市城市公园中的第一个野鸟摄影点。漂亮的翠鸟,色彩鲜艳的红嘴蓝鹊,以及灰喜鹊、乌鸫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而越靠近中心城区,由于植物种类少、生境丰富度差、人为干扰强度大等因素,落脚的鸟儿也就越少。不少公园晨练、跳舞唱歌的人群,也会制造过大的噪声,吓走鸟类。

袁晓表示,对于城区公园鸟类状况的跟踪监测,可以为公园的管理、建设提供帮助,也能了解鸟类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还能为野生鸟类疫源疫病的防控提供数据。
 

推荐阅读:

四川蓬安漫滩湿地公园框架已初步形成

娄底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大力推进湿地修复

湖北荆襄外河龙须沟将变湿地公园

黑龙江省制定出台方案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