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8日消息:春风到,雁北归。中国最北省份黑龙江在这个春季迎来了一些从未光顾过的珍稀鸟类“打尖”。当地环保人士兴奋地说,这个可喜变化说明黑龙江湿地环境不断改善,正成为全球鸟类迁徙重要“驿站”。
在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新鲜河水库内,数十只小天鹅悠闲地浮在水面上觅食。修长的颈部和洁白的羽毛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偶尔有几只从水面上飞起,身姿优雅。
“今年是小天鹅出现时间最早、种群数量最大的一次。”保护区工作人员崔兴波难掩兴奋,“最近5年陆续有小天鹅在迁徙季节出现在保护区内,今年大约已发现90多只,而且有继续增长的态势。”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53管理站站长杨荣贵介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小天鹅,每年三四月都会从中国鄱阳湖地区越冬后陆续经渤海湾、内蒙古自治区迁徙到俄罗斯境内。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小天鹅是从江西鄱阳湖越冬,随后北移到渤海湾,经黑龙江省后再到俄罗斯。
杨荣贵说:“这有别于小天鹅传统迁徙路线,非常罕见。”
同样的惊喜还发生在距离挠力河不远的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首次发现了黑嘴天鹅的身影。
该保护区科研所所长刘化金告诉记者,4月6日,他们进行春季迁徙水鸟调查时,在保护区白泡子管理站的一处被水淹没的水稻田中发现100多只天鹅和数千只雁鸭类候鸟停栖。经过观察记录,在天鹅群中发现一只嘴全部为黑色的天鹅,与其它天鹅有明显差别。这只天鹅与天鹅群一起觅食、嬉戏、游水、栖息,4月9日随天鹅群离开保护区向北飞去。
刘化金等专家经过甄别,确认这种新发现的天鹅为黑嘴天鹅。“这种黑嘴天鹅分布于北美地区,亚洲鲜有记录。”
珍稀鸟类的频频光临引起专家关注,他们一致认为,黑龙江省不断改善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湿地资源恢复是重要原因。
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荒”湿地资源丰富,是中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该省2003年在全国率先施行了中国第一部湿地保护地方法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一位在湿地“潜伏”拍摄小天鹅的摄影爱好者说,小天鹅的出现让他既兴奋又紧张,“希望我们保护好环境,让它们年年都来”。
当前,中国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各地对于湿地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未来”渐成社会共识。
专家认为,中国还应进一步推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做到“还湿于鸟”。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