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制图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今年6月,修复后的南公园将重新对福州市民开放。昨日,记者探访施工中的南公园,发现这座古典园林体现了不少现代园林的理念,公园的设计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公园积水将汇集到“长湖”中;而公园中新引种的百余棵大树,都是十年以上的大树,这是为了和古典园林无缝融合。施工单位表示,目前他们也在抢工期,争取在5月18日前后完工,而公园正式开放是在今年6月。
追寻记忆 牌坊大门将重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公园的大门是一座牌坊,是上世纪70年代从凤池书院移来的。昨日,在南公园工地的正门口,记者看到了一座红色的牌坊,这座牌坊正是当年牌坊的复刻版。
在原先的规划中,南公园的大门是一个四合院式建筑的大门,如同王府大门。不过,有专家建议,目前的南公园只是过去王府的一部分,王府大门的设计有些唐突。经过几次讨论后,南公园的正门又改为市民熟悉的牌坊。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范思哲说:“四合院大门的设计,是为了和西湖公园等古典园林有所区分。有不少专家建议,既然要恢复公园的原貌,用市民熟悉的牌坊更合适。原先的牌坊在2000年左右因被白蚁破坏无法使用,我们按照原先的牌坊的尺寸进行重建。”
在改造中,也有不少是参照旧照片对南公园进行还原。比如公园的石狮子、石桥、桑柘馆、荔枝亭、耿王梳妆台都是对原先建筑的还原,通过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公园的大部分景致是用太湖石打造。
“海绵城市” 公园雨水汇入长湖
南公园的湖体,如今被命名为“长湖”。目前湖水还没有清理,湖面上满是绿色的浮萍,配上红色的亭台,别有一番景致。
南公园的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待公园工程完工后,“长湖”的水将进行清理,届时将灌入自来水,并重造湖体。未来,南公园的湖水主要来自公园内的雨水积水,也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公园的园路是用青砖和鹅卵石布置,图案好似四瓣的花朵。园路两侧设有排水生态沟,生态沟的垫层陶粒,主要是用于种花的,保持花盆的透水性,用在园路较少。
施工人员表示,这些陶粒铺在雨水管外,将来雨水会通过雨水管进行过滤,再汇集到“长湖”,会为公园节省水费。按照设计,未来南公园方面也会在“长湖”中种上荷花。
绿植有讲究 十年大树烘托园林
走进重生的南公园,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健身广场,主要以古典园林为主,很多大树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公园正门处,种植了几棵4米多高的金果木瓜,这是从江浙一带引种的观赏型木瓜。施工人员表示,这种木瓜和食用木瓜不同,结果时将是满树金果,每一株身价不菲。
公园还有红豆杉、垂枝梅、茶花、丹桂、小叶紫薇等名贵树种,公园内的大树,大都是十年以上的苗木,胸径都超过10厘米,树高在3米以上。
对于这样的设计,台江区园林局方面表示:“南公园是古典园林,现有的植物以古树及大乔木为主,主要品种为小叶榕、香樟、芒果、木棉。此次绿化设计以提高观赏性,丰富植物层次为目标。十年生的乔木是为了和古典园林相融合,此外我们还会栽种紫藤、荔枝、广玉兰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
这些大树也和公园的景点相对应,比如在琉球纪念亭附近,就种植有罗汉松、樱花等体现中日友好交往的植物。而荔枝亭旁的荔枝树,绘春园旁的梅花,桑柘馆旁的桑树,都能烘托景点的名称。
【新闻背景】
南公园的前世今生
南公园是清靖南王耿精忠家族的花园府邸,是闽浙总督左宗棠设立的桑棉局所在地。
1915年辟为公园,被称作“南公园”,当时占地4.2万平方米,其中湖面约占一半,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五四运动时期,福州民众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日货”这一爱国之举,就是发生在南公园。
1972年重新开放,面积缩为2万平方米。
上世纪80年代,南公园被人承包经营,变成了“南公园娱乐中心”,作为综合性娱乐场所,添置了许多儿童游乐设施和老人娱乐场所。
推荐阅读: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