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二章

2016年05月26日 11:40国家林业局

中国园林网5月26日消息:第二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三五”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科学经营,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始终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挥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的重要功能,深刻认识生态和产业、公益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发展林业特色和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林业精准扶贫,在国土上创造和积累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促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沙地植被,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格保护林地、湿地。加快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建设国家公园,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培养公民生态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强林业改革顶层设计,健全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创新产权模式,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快林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林业执法和普法,形成完备的林业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保护产权、规范公权,不断完善林业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

——始终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国际履约和合作交流为平台,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合作和生态治理,积极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全方位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林业要加快推进功能多样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为到2050年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天然林、湿地、重点生物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

——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绿色惠民、公平共享、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木材储备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成为绿化国土和林业建设的主力军,集体林业活力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和依法治林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林业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属性

生态保护

(1)森林覆盖率(%) 21.66 23.04 约束性

(2)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51 165 约束性

(3)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31100 31230 约束性

(4)湿地保有量(万公顷) 5342 5342 约束性

(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90 95 约束性

(6)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万公顷) 1000 1000 约束性

(7) *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 15 17 约束性

(8)混交林占比(%) 39 45 约束性

(9)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立方米/公顷) 89.79 95 预期性

(10)*生态服务价值(万亿元/年) 13.84 15 预期性

(11)森林植被碳储量(亿吨) 84.27 95 预期性

经济民生

(12)林业产业总产值(万亿元/年) 5.94 8.7 预期性

(13)林业就业人数(万人) 5247 6000 预期性

(14)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 10 12 预期性

(15)国家森林城市数量(个) 96 200 预期性

(16)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人次(亿人次/年) 23 25 预期性

基础保障

(17)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8 55 预期性

(18)林木良种使用率(%) 61 75 预期性

(19)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1 <0.9 预期性

(2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4.5 <4 预期性

(21)林业信息化率(%) 62 80 预期性

(22)林业机械化率(%) 45 55 预期性

注:生态服务价值,现阶段特指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7类生态服务价值。

林业自然保护地,指林业系统建立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第三节 发展格局

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为重点,综合考虑林业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等因素,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引导林业产业区域集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新格局。

“一圈”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国际形象。

“三区”为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主体,是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和重要物种的重要阵地,也是保障重点地区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战略基地。

“五带”为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沿海防护减灾带,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骨架,是改善沿边、沿江、沿路、沿山、沿海自然环境的生态走廊,也是扩大生态空间、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绿色长城。

一、京津冀生态协同圈

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生态空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全部,以及山西东部、内蒙古中段南部、辽宁西南部、山东西北部,生态建设以构建环首都生态屏障为中心,辐射太行山、燕山、坝上高原和渤海湾地区。该区域西靠太行,北枕燕山,东临渤海,南接华北大平原,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将发展为人口超亿的国际化城市群。因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前缘的生态过渡区,生态极为脆弱,长期的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造成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生态承载力已临近或超过阈值,大气污染、土地退化、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本圈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缩小区域内生态质量梯度,提高生态承载力,把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成为全国生态保护的中心区和样板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分区管理,全面保护森林湿地绿地资源,营造成片森林、联通水系和恢复洼淀湖沼湿地,建设永定河等生态廊道。加大京津保地区营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湿地恢复力度,建设太行山、燕山和坝上生态防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加强水源地、风沙源区和环渤海盐碱地生态治理。加强环首都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推动生态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区均衡布局并贯通到周边地区,建设高品质的城市森林,优化美化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国家重要绿色增长极。

[分页]

二、东北生态保育区

东北生态保育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东北森林带的空间载体,范围涉及黑龙江、吉林全部,辽宁东部和内蒙古东部,分布有广阔的森林、草原和湿地,是北半球世界三大温带森林带之一、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沼泽湿地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的1/5,是我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重要粮仓及东北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本区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全面加强森林、湿地和重要野生生物保护,休养生息,提高生态功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森林管护;强化森林经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培育优质材、大径材和珍贵材,建成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等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强化生态公共服务;加强退化湿地修复和退耕还湿,遏制沼泽湿地消失退化和黑土层变瘠变薄;建设东北虎豹等重点物种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立中俄蒙朝联合保护机制,保护珍稀物种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发展森林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种养等接续产业,开展对外森林资源开发合作,建立一批进口木材资源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和现代装备建设。

三、青藏生态屏障区

青藏生态屏障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空间载体,范围涉及青海、西藏大部,新疆、甘肃、四川部分地区,地貌以高原为主,海拔 3000 米以上,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是世界高原特有生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维持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

本区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乃至南亚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全面保护高原湿地、江河源头原生植被,维持雪山、冰川、河流和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形成以原生植被为主体、功能稳定、类型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建设藏羚羊等重点物种国家公园,维系联通大型自然保护地,强化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加强高原湖泊和野生动物活动区、迁徙沿线的生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南方经营修复区

南方经营修复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空间载体,范围包括长江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南方地区,横跨亚热带、热带气候带,水热同季,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传统的集体林区,也是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纯林和人工林比重大,用材林和经济林相对集中,杉、松、桉、竹种植规模大,栽培经验丰富。

本区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培育混交林,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加快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自然湿地,建设亚洲象等重点物种国家公园,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强化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开展绕城、绕村、绕湖防护林体系建设,建设森林城市群,提升珠三角等城市群生态质量。集约经营用材林、竹林、油茶及其他特色经济林、花卉等,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大力培育珍贵用材和大径材;加快退化林修复,培育针阔混交林。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木材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制浆造纸、家具制造等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五、北方防沙带

北方防沙带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空间载体,范围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等部分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团场,与东北西北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北部的风沙带走向、范围基本一致,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和沙漠沿带分布,干旱缺水,土壤瘠薄、次生盐渍化严重,林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非常脆弱,是我国主要的风沙策源区和灾害严重区。

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加强防沙治沙,增加林草植被。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强化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加强风沙源生态修复和退化林带修复,禁止滥开垦、滥放牧和滥樵采,实施保护性造林,增加地表秸草覆盖,减少造林地风蚀,成片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保证合理生态用水,积极发展节水林业和沙产业。

六、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

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是“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空间,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部分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团场,与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出境的新欧亚大陆桥和喀什出境的中巴经济走廊走向一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沿陇海、兰新线两侧设置生态屏障,从东向西分布有鲁南苏北湿地、伏牛山地、秦岭、六盘山、祁连山、青海湖、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等重要生态节点,地貌多样、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变。

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以节点治理为主、分段施策,加强重要节点的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沿路形成绿色珠链。东段以湿地保护为重点,保护和修复淮河中下游河湖湿地;中段侧重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加强山地生态修复,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西段以防沙治沙和绿洲防护为重点,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以保护塔里木河、艾比湖、天山、祁连山、青海湖、六盘山、秦岭、微山湖、洪泽湖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建设一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利用充足的土地、光热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

七、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

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生态空间,范围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上海、江苏等部分地区,与长江经济带走向和范围基本一致,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北界沿秦巴山地往南,南界延伸到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丘陵湖区一线,坡耕地多,人均耕地少,森林、湿地、山地草场、生物物种和水资源极为丰富,武陵山地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下游湖泊群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集中分布区和候鸟栖息地与驿站。

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加快保护与修复沿江生态系统,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江重要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提升天然林整体功能,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建立重要水库、湖泊、河流闸坝生态水量联合调度机制,大力实施退耕退垸还湖还湿,改善河湖连通性,修复长江沿线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建设一批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强源头区和湖泊、河流周边防护林建设,对陡坡耕地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耕地实行退耕还林,提高林草植被质量;对石漠化严重地区实行综合治理;加强退化林和人工纯林修复,增加复层异龄混交林比重,构建绿色生态走廊。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和木竹产品加工园区。

八、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空间载体,范围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部分地区,地理单元为黄土高原和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气候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横断山脉南北纵贯900余公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东西骈列,江河并流,山高谷深,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重力作用致山崩、滑坡、泥石流乃至地震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

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严格保护天然林和湿地,加强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大熊猫等国家公园,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高重点物种栖息地质量;加快退耕还林,加大退化林分、退化湿地修复,增加自然生态资源总量,逐步形成功能稳定、类型齐全的高原生态系统;加强地质灾害损毁林地修复,实施林业治山;加强高山峡谷、高原湖泊和野生动物活动区的生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生态体验;积极发展珍贵用材、特色林果、木本粮油基地和生态产业园区。

九、沿海防护减灾带

沿海防护减灾带是“一带一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态空间,范围包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沿海地区及海南省、沿海诸岛屿,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陆岸线长 1.8万公里,有大于 500平方米的岛屿 6900多个,纵贯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多变,生态系统多样,灾害性台风、赤潮、海啸和风暴潮频发。

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建设以红树林、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构成的生态防护体系,强化风口综合治理和基干林带断带补齐合拢。开展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河口、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岸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加强退化林带修复、森林经营及人居环境优化美化,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开展海岛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依托沿海口岸辐射和临港工业能力,建设一批国家进口木材资源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和地板、家具、木结构建筑等木竹加工产业集群。

推荐阅读: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章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

河北香河:林业发展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

林业发展的德清之路

(来源:国家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