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少数民族“亿元乡村”的建设过程

2016年05月31日 09:07千龙网于振华

中国园林网5月31日消息:房山区昔日“破街烂镇穷窦店”,如今经历沧桑巨变一年总收入25亿元;怀柔区“北京四最”之乡、通州区千年漕运古镇,都是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成为“亿元乡村”的典范。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北京全市民族村的农民人均劳动所得首次超过两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69.9%。北京京郊95.9%的民族村达到了全市或所在区人均劳动所得平均水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这组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不禁让人疑惑:京郊各个少数民族村又是如何华丽转身而实现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呢?

“破街烂镇穷窦店”沧桑巨变一年总收入25亿元

5月19日上午8点多,就在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戴均良,北京市政府副市长王宁,市委副秘书长赵金玉、市民委主任池维生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到房山区窦店清真寺、窦店民族幼儿园、窦店车业集团、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

在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讲解员介绍,“这金针菇可以直接吃。”戴均良好奇地摘下一根尝了一下说:“你们的金针菇,怎么还有点甜味呀!”

为何能直接食用呢?据记者现场采访了解,这种金针菇是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利用现代遗传技术,结合生物育种工程和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模拟自然环境,研究出的不间断周年生产珍稀食用菌。这一深加工的工艺彻底改变了农产品原始种植模式。

如今,该公司每天标准化生产做菌量达到3万瓶,年产量5600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市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际市场。其中,北京市场的珍稀食用菌95%以上都产自这一基地。

房山区窦店村党委书记仉锁忠告诉记者,历经40多年探索,窦店顺应时代发展,着眼于首都转型发展新要求,坚持瘦身健体、腾笼换鸟、退低引高,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窦店建成了生物制药基地和高新技术小区,引进了九和药业、库尔集团等大批现代高科技企业。同时,窦店还成立窦店车业集团,形成集销售、服务、维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卡车销售公司。

目前,窦店全村形成了生物医药、车业、畜牧业、新兴工业四大产业集群,成为窦店村的重要支柱和产业支撑。全村企业已发展到50家,201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集体净资产7.7亿元,上交国家税收超亿元,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9%,农民人均纯收入2.4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北京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仉锁忠回忆说,窦店居住着汉、回、满、蒙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以仉振亮书记为首的窦店村领导班子,通过科学种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破街烂镇穷窦店”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创造了“窦店经验”。新一届班子接棒后,努力在新的发展实践中,丰富完善发展经验。新一届班子从集体企业改制到产业化经营,努力找到符合窦店村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直以来,窦店村始终坚持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仉锁忠表示,一是强化民生保障。窦店村先后投入上亿元新建和扩改建民族幼儿园、民族小学、老年活动中心等。每年发放各类生活补助金200多万元,对老党员、大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给予资助。二是弘扬民族文化。窦店村投入9000万元建成1.3万平米的民族文化宫,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了1.2万平米华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窦店还建设1550米民族商业街,沿街设有清真饭店、清真超市等民族特色商业设施。三是优化居住环境。窦店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建设20万平米青年公寓等新村社区,三分之二村民实现了上楼目标。此外,窦店先后投资上亿元,对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北京四最”之乡打造生态旅游“青山”变“金山”

作为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乡,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拥有4个“北京市之最”:地处北京市最北端,有北极乡之称;北京市林木覆盖率最高的乡,林木覆盖率高达93%;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比率最高的乡,满族人口3039人,占全乡人口的50%以上,15个行政村中有13个是满族村;有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55.6%。

据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宣传科科长邢静介绍,2015年,全乡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按照“一谷一带”的发展规划,有序培育、稳步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以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的“双轮”带动,各族群众真正捧起增收致富的“金饭碗”。2015年,该乡11个满族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上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为19399元,13个民族村全部完成达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喇叭沟门满族乡党委、政府在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上下功夫,确立了“生态乡”发展战略。邢静举例说,近年来,该乡集成各项政策,稳步推进新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民族村群众的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利用泥石流生态搬迁政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截至2015年底,全乡累计筹措资金2亿多元,完成全乡15个村中12个村的新村建设,其中民族村占了10个,共搬迁1306户,3432口人,合并自然村21个,建设农民新居1400余栋,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分页]

“二是借助重点建设项目优化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邢静解释说,自2014年以来,该乡投资2亿多元,其中重点集成市、区各部门项目20余个,投资1亿元;其次吸引社会资金1亿多元;对白桦谷沟域内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统一打造,通过白桦谷一期、二期沟域建设,建成了百里白桦谷沟域景观带。同时通过环境集中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白桦谷沿线旅游设施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乡域环境和设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发展民族乡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榆树店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北京市最美乡村”,喇碾路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乡村路”。

“三是完善文化、养老、教育等设施。”邢静介绍说,截至目前,该乡实现行政村益民书屋、数字影院、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互联网全覆盖;敬老院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预计在2016年投入使用。

喇叭沟门满族乡坚持把“绿水青山”变为少数民族群众的“金山银山”,走“生态文化旅游”路线,打造了“白桦林”和“满族文化”两个品牌。该乡在百里白桦谷沿线重点打造了苗营、孙栅子、中榆树店3个市级民俗村和下河北一个区级民俗村,发展民俗户300余户,日接待能力由2000人增至5000人,形成了满族文化、民俗旅游、生态农业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2015年“十一”长假期间,该乡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0万元,民俗户收入560万元,户均收入2.3万元。201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同比增长3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0万元,同比增长47%,民俗生态旅游正逐步成为该乡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

同时,该乡发展以高端和牛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设施大棚为代表的都市型观光农业和太平果种植为代表的林果业等生态农业,作为旅游业的补充。其中,西府营村的和牛原种场项目完成投资7000万元,存栏近千头;和牛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优良肉用牛品种,其特点是生长快、成熟早、肉质好,深受北京高端消费市场的欢迎。该项目创造出300个就业家庭,实现群众增收200万元。

此外,据千龙网记者了解,该乡初步探索新“三起来”工作,沿白桦谷流转土地1000余亩,将其发展成为休闲果园、休闲菜园、休闲公园,丰富和完善了休闲旅游的附属设施。该乡积极引进北京叠翠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参与闲置民房、厂房、鸡舍、牛棚等的盘活工作,有序推进京门氧吧、鹿角湾、北斗度假村等项目,探索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丰富全乡旅游市场要素。

千年漕运古镇“五箭齐发”带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

张家湾镇地处通州区东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漕运古镇,现有张湾镇村、张湾村、枣林庄村3个少数民族村,回族人数达到4700余人。2015年,全镇上下紧紧抓住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地区打造漕运古镇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镇一级政府和民族村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围绕“各级重视、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全镇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增收,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张湾村达到23109元,枣林庄村达到22498元,张湾镇村达到22601元,均高于区、镇平均水平。2015年,张家湾镇3个回族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大约1.1亿元。

据张湾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该镇设立了150万元的民族村发展经费,用于3个民族村各项事业建设,率先优化生活环境、率先优化治安环境、率先优化休闲环境,这“三个率先”促进民族致富项目有效落实。例如,张家湾博物馆于2015年7月在张湾村顺利竣工开馆,建造了曹雪芹雕像和归梦亭,对萧太后河两岸河道进行了清淤治理和绿化美化,投入资金用于民族村环境卫生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等。如今,该村面貌焕然一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变美了、变方便了。

该镇着重培育民族村主导产业,突出“四个特色项目”。据千龙网记者了解,2015年,该镇积极争取扶持资金657万元,投资建设了“张湾镇村农业观光采摘园改造”“张湾镇村精品养殖区”“枣林庄村种植采摘园雨水回收处理”“张湾村、枣林庄田间路修缮”4个新的民族村经济项目,吸纳180余人就业,增加百姓收入。

其中,“张湾镇村农业观光采摘园改造”项目位于张湾镇村西南,毗邻京沈高速公路,观光采摘园占地约90亩,目前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市场广阔,按照每亩大棚产出西红柿、草莓、葡萄等换季产品,每亩大棚保守计算年收入为5万元,每年可达到80万元的收入。

“我镇将通过‘五箭齐发’让民族村最大化的享受服务,直接获益。”据张家湾镇负责人解释说,这“第一箭”是规划先行“箭”,该镇集合镇域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张湾镇村土地一级开发,改善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第二箭”是资金扶持“箭”,该镇抢抓机遇,加大政策和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为民族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第三箭”是项目引领“箭”,该镇以文化旅游区建设为契机,结合“保护漕运古镇,弘扬红学文化”,引领和扶持张湾镇村、张湾村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第四箭”是部门联动“箭”,该镇将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为民族村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零距离”服务,简化办理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该镇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变“扶贫”为“扶志”,提高民族群众就业和创收的能力。

“第五箭”是能人带动“箭”,该镇将通过技能培训、项目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一批致富能人和技术能人,在民族村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氛围,使他们成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的中坚力量,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荐阅读:

福建:投资160亿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广东仁化县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花木企业助推南昌2015年乡村游盈利30亿

河北:禁止城市垃圾向乡村转移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