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博园(海绵园区)雨水入渗净化示意图
中国园林网6月13日消息:初夏黄昏,户外的余热还未散去。家住青龙苑的周女士走出家门,刚一踏入小区东面的横塘河湿地公园,就觉得凉爽了许多,草地、鲜花、行道树等绿化植被,让燥热一扫而空。透水路面、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蓄水池……这个全市目前最大的湿地景观公园,通过海绵改造不仅绿意盎然,还保留了足够的蓄滞空间和行泄通道。
这个“海绵公园”其实只是常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昨天获悉,在2016年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及示范项目评审中,常州和武进区分别作为省辖市及县级城市(区)入围,目前正处于公示阶段。
同时进入公示的省辖市还有南京、徐州、苏州,县级城市(区)还有宜兴、昆山、如皋、句容。
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能就近吸收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目前常州市已开展研究编制《常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和《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这也是常州市首次为海绵城市研究编制规划。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除了横塘河湿地公园,新北区的中央艺术公园和新龙生态林,正在建设的皇粮浜湿地公园等,也都充满了海绵城市的元素。
此外,今年起,即将陆续启动建设的南运河片区内的10条道路,都是按照海绵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的。
据介绍,常州市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建立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储备制度,形成切合实际的技术标准规范。2017年年底前,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在市区范围内至少建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示范区,市辖区(市)建成一定数量的示范项目。 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全部建成区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常大西太湖校区、绿博园三期等都将融入海绵理念
武进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应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辖区内的阳湖名城小区自2009 年10 月启用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并沿用至今,解决了小区内景观用水、绿化和保洁用水,每年可节约用水4万立方米;同时武进在公共建筑领域探索了低影响开发技术与绿色建筑技术的结合,建设了凤凰谷、莲花馆、维绿大厦等一大批绿色三星级建筑,这些建筑大多运用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雨水收集等技术。
经过10年的发展,武进区已在公共建设、居住建筑、工业厂区、市政道路等方面建设了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成立之初就确定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础,并且以点带面成片区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工程。绿建区内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定位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海绵公园。园区示范应用了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生态浅沟、排水模块、立体绿化等技术,并建设了模拟自然的生态湿地工程,达到“渗、滞、蓄、净、用、排”技术集成应用效果,受到专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该园还试点运行了在线水质、水量监测系统和专业运维管理,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武进规划与测绘院副总工程师朱琳介绍,武进区不仅在建设项目上落实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也同时在规划体系上研究落实该理念的方法和管理办法。目前,武进区已经编制完成了《武进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武进城区低影响开发专项规划》、《武进区中心城区防洪除涝规划修编》、《武进中心城区雨水管网及易涝区改造规划》等14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专项规划,并在正在编制的《武进区发展战略规划》中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朱琳介绍,接下来实施的项目如武进区政府周边公园的改造、已经启动建设的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即将建设的绿博园三期等,都将把海绵城市要求融入进去,逐步摸索出武进自身特色。
推荐阅读: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