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过芸溪建起了绿道
中国园林网6月14日消息:莆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纵横交错,保护好水体,关系着市民的生活,也关乎城市文明形象。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消除黑臭水体是一项重要的评测内容,测评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内未出现黑臭水体。所谓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统称。
巧合的是,省政府办公厅今年印发《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福建省“十三五”要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福建,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省将全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2020年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其中福州市、厦门市建成区将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与莆田一样,厦门市也是溪流众多的城市,该市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治理溪水推向了一个新的位置。去年,厦门市针对岛外九大溪流展开了一场全域、全系统的水生态环境大会战,以统筹为手段,对山、水、田、林、路、村庄等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经过努力,该市9条主要溪流感观明显改善,溪水清了,河岸绿了,风景变美了,城里人记起了乡愁,乡下人找到了致富路,厦门趟出了一条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打造出了值得骄傲的“厦门范本”。
上周,市水利局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前往厦门市水利系统学习整治黑臭水体经验,力求让我市以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景观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
生态治水保留乡愁
夕阳西下,漫步过芸溪畔,只见河道宽阔,水体清澈,绿道盘绕岸边,河中央摇曳着长势喜人的挺水植物,形成一幅“山青、河畅、湖美、岸绿”的美丽图景。
“儿时,在这里,妈妈洗衣裳,爸爸撒渔网,我们赤膊戏水……”几行醒目的标语竖立在过芸溪河道边。东孚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治理前,河道淤堵、污染,这个流域的水质相对较差,村民们在附近养殖鸡鸭、上游的生猪养殖户乱排污水、乱倒垃圾,造成水体又黑又臭,给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和沿线村民生活造成影响。
2014年,过芸溪被确立为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各要素,力促“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治理试点范围位于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涉及6个自然村,4.77平方公里区域,干流总长约15.1公里,流域内水系包括4个水库、过芸溪干流及4条支流。
传统的小流域整治大多为“工程治水”,虽可解决水患,但生态却大不如昔。为此,过芸溪河道整治以净化水质功能为主,不做大规模景观建设,保留河道和湿地中的原有植被,增加挺水植物、叠石等加强河流自然净化能力,对已建成的硬化堤岸进行复土软化处理,并在河流阶地种植景观农田,通过水生动物放养,沿溪步道建设等措施打造安全生态水系,改传统的“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做到投入少、见效快,同时满足水质净化和景观功能。
如今,过芸溪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白鹭在溪上掠过,鸟鸣鱼潜,行人沿溪漫步,两岸绿意盎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实现生态治水的同时,过芸溪注重保留“乡土”的味道,按照“治理小流域也是唤醒乡愁过程”的理念,结合闽南地域特色,对杨厝、后坑、西塘村庄内的历史风貌建筑、戏台、宗祠、大榕树等节点进行保护性修缮,不大拆大建、不硬化土地、不破坏耕作层,不建设城市公园,与原生态及人文环境和谐融合,保留原汁原味。
群众参与联动共治
在过芸溪畔,海沧区东孚街道洪塘村西塘自然村的69岁村民陈世展正在花径绿道上巡逻。自过芸溪整治以来,陈世展和村里的老人们一直很关注进程。“整治前,河水又臭又黑,一到夏天,蚊虫多,臭气熏天。”他说,过芸溪是村民们的“母亲河”,村民们一直期盼着河道清澈、通畅。
自整治以来,海沧区疏堵结合、因势利导,建立“市-区-街道-村”四级联动共治机制,借助社会力量,让群众参与,共建共管,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像陈世展一样,许多群众都积极拥护小流域治理。
让陈世展印象最深刻的是群众共同参与此次综合治理,村民们主动收割菜地,拆除河岸两侧猪圈,找来锄头、铲子清理河床上的黑色淤泥,齐心协力整治过芸溪。
据海沧区东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希胜说,小流域整治中,街道构建“多村一社区”治理模式,赋予自然村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建立大曦山休闲旅游公园发展协会党委、工作站,并引导成立了花卉苗木、民宿、农家乐等6个行业协会,形成了“党委、工作站、协会、合作社与农户”的“4+1”共治模式。同时,以温馨夕阳文艺队芗剧演唱等方式,让过芸溪流域治理的理念、意义深入群众心中,口口相传,让群众一起来爱护“母亲河”。
为了维护过芸溪的可持续发展,去年12月份,陈世展和其他村里的老协会老人组成小流域义务巡逻队,每天沿溪巡逻,对群众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防止群众钓鱼,乱扔垃圾,并宣传保护河道的重要性,确保过芸溪干净、清洁。
结合义务巡逻队,东孚街道还购买一辆巡逻车,聘请人员,定时不定人巡逻,双管齐下,维护河畔整洁。
陈世展告诉记者,义务巡逻队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以前,很多群众会将死鸡死鸭扔进河里,垃圾随手扔,如今大家都自觉遵守,共同创造美丽的环境。
建处理池净化水质
黑臭水体不仅让人看着恶心,闻着难受,也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去年,厦门市研究通过了《厦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各区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并建立城市水体监测评价体系;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黑臭水体之所以会产生,重要原因是污水的乱排放。海沧区东孚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周丹远介绍说,早在2013年,厦门市就启动了“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工作,其中一块是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包括房前屋后、雨污分流、公共基础设施及自行车道等系统。但农村最大的通病是家家户户污水无处排放,雨水、污水横流,尤其一到雨天,村道就泥泞。为了解决雨污问题,厦门市普查城镇的管网,能接进市政管网的都接入,无法接入的就建设分散式雨污处理池来解决问题。目前,分散式雨污处理池村村都有。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东孚镇后坑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参观。只见该处集中池、三化池、人工湿地等一应俱全。周丹远说,后坑村约有100户人家,村庄污水主要来自村民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采用“三化池+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把每家每户的污水都接进处理池进行集中处理。其原理是村庄排放的生活污水首先收集进入格栅井,拦截较大漂浮物,调节水质水量;再流入固定化微生物反应器,污水与反应器中的ABS微生物填料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污染物为营养源,不断生长繁殖,并降解污染物,使水质得到净化。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池按照一级A的标准建设,以种植挺水植物净化水质,如狐尾草、美人蕉、千屈菜等,排出的水可以达到基本水清无异味。调解总处理规模为每天65吨,占地约1050平方米。这样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有效保护过芸溪流域水质因地制宜治理溪流
溪流综合治理,需要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同步提升发展,统筹考虑山、水、田、林、路、村庄的治理,在治污的同时美化环境,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研究制定管养办法
在河道综合整治方面,我市提出了“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治河理念,通过生态护岸建设、污水治理、清淤清障、拓宽、岸坡绿化、水系连通、引清活水等具体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在厦门市参观学习后,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照厦门,我市在部门横向协作上,还存在不足,造成技术、资金力量不能集中一处。
今后,将加快信息化管理措施,扩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全市重要河道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全市重要河道的实时状况进行网格化远程监测,解决河道日常管护、巡查的人员不足问题,把涉河违章控制在初期萌芽阶段。
同时,通过整合资源,部门协作,从单一的河道治理转向全流域生态治理,通过强化截污控污,生态河岸、水岸绿化,节点公园建设来改善水生态环境。通过乡村的生态美促进乡村游,达到百姓富的目标。
在河道保洁方面,我市要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河道管养办法,落实管养主体、责任、经费等,确保河道治理能“治一条成一条,效益一片百姓”。
养护治理同样重要
莆田是福建的“江南水乡”,莆田人民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独具特色的“荔林水乡”美景让当年前来考评的住建部专家叹为观止,称道莆田水系发达,沿岸又种植这么多荔枝,这在全国都很鲜见,这种自然生态要好好保护。
近年来,我市在河道整治上下了不少工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荔林水乡特色保护,把城乡河道综合治理作为改善民生的抓手,坚持“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治河理念,实施堤防建设、污水治理、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工程措施以生态方式改良河床、修复河岸、修复河滩、保护水质,持续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建成了绶溪、木兰溪仙榜段、北渠、后卓溪、钟潭溪、伍凤沟等一批集“防洪、景观、生态”河道35条共80多公里,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分治七分养”。水环境整治后,还得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溪流不会陷入“治了又脏,脏了又治”的怪圈。在厦门市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厦门市已经意识到“治”和“养”同样重要。该市开创性地建立了溪流养护长效机制,参照公路养护措施,制定了《溪流养护管理办法》,岛外各区建立专业养护队伍47支,养护河长576.54公里,溪流保洁率达到100%。去年,该市建立和实行了市、区、镇(街)三级“河长制”。为方便群众监督,厦门市水利局还统一在9条溪流干支流显眼位置竖立了283块河长制公示牌,公示牌标注河流河段起止断面及其长度,公开河长、河段长姓名,标明环保、城管和水利等部门的举报、监督投诉电话。此举值得我市学习,前期有治理,后期有养护,河道治理一定会取得突破性成效,为莆田创城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厦门市海沧区在全面清退过芸溪流域65家玛瑙作坊、7家生猪养殖场和5家养鸭场的基础上,以水系作为南北山海通廊、以花径构成东西联系通廊、以过坂水库为核心节点、以绿道为联系纽带、以一村一品景观特色为依托,按照“田成格、路成网、树成林”的格局,建成了“山-田-城-海”的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空间结构。集美区许溪小流域在提升水质、改善环境的同时,以宝生园公司为龙头,带动厦门本地和外地178家联盟企业共同出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休闲观光旅游农庄。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出租土地、将土地折算成股份分红、到农庄就业赚工资以及销售自家农产品获得收益,有的村民年收益是过去传统种养殖业收入的10倍之多。在许溪河岸形成的绿道系统和建设自行车骑行、亲水娱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更多游客,也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推荐阅读:
(来源:莆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