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宇:园林建设既要生态也要美丽

2016年06月24日 11:11中国建设报胡春明

中国园林网6月24日消息: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列为同等重要地位,这给园林行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使园林行业面临着更高的挑战。

首先,园林行业的业务面更广了,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前,园林行业可以笼统地分为地产园林与市政园林,现在在此基础上可以细分为景观软装、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田园观光、庭院花园、户外游乐、老年社区、棕地改造、旧城更新、绿色开放空间、参数景观等等。我的判断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园林将是一个持续朝阳行业。

其次,园林行业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我国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还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园林不但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需要发挥生态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功能与文化涵养功能,让人乐享其中。中国园林传统的精髓强调“天人合一”、“景面文心”,追求“诗意地栖居”,要综合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总之,园林建设要以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核心目标,一切为了满足人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比如老龄化社会、二胎政策等,都对园林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城市园林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的欠账还很多,许多城市园林绿化都存在着绿地率不高、绿地总量不足、绿地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对园林绿化重视不够,园林绿地经常被挤占,往往让位于商业项目,只能“见缝插绿”。这其实是没有把生态建设视为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结果。

园林建设应以生态规划总控城市规划,划定生态红线,深化实施城市绿道,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将城市内各层级绿地有机连接,通过城市重要道路、河道沿线成片的绿化构成中心城城市绿化主脉。

在城市规划中还应该采取绿色空间优先规划的原则,这也是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有效途径。在体系合理的前提下,要尽最大可能提高城市绿地量,特别是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总量及人均公园绿地的标准量。

在绿地建设上,要多采用乡土树种,杜绝不适应当地气候的新奇树种,在园林种植上,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植物的“高、大、密”,要给植物留出生长空间,要注重培养城市中的大树、古树。与国外城市相比,我们城市中树的量不少,但质不高,绿地为人使用的效率低。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同样不能“一阵风”、也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公园都要做下沉式绿地,也不能把公园绿地作为城市蓄滞洪区。公园绿地只能消纳自身的雨水,如果让它接纳城市雨水,将使现有的城市公园绿地不堪重负,生态恶化不可避免。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广、地区差异大、措施多元。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招一式能够见效的,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专业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行业间的相互协作,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都应秉持开放与协作的心态积极参与。

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景观工程和北京望和公园两个项目,是我院在生态修复及海绵城市建设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景观工程应用乡土化、节约化的生态措施,采取了就地取材、园林绿化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园林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生态厕所等多种生态科技手段,将生态技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采用景观化表达手法,实现了生态、文化、景观的有机结合,创建了生态技术展示的典范。

园林建设的传承与创新如何理解?

中国园林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重视传承, 而创新首先要有传承,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在传承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消化吸收西方的设计思想,学习掌握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努力创新。从中国园林的角度来讲,要注重“神”的传承,如理念、手法、文化等,而不能注重“形”的传承,徒有其表,如造假古董、仿古一条街等。“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境界,其许多造园理念,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现在看来也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的园林理论。如我院主持设计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复建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有价值的遗迹,较为客观地保护了颐和园园林格局的完整,延续了清漪园时期极其重要的景观风貌,成为现存清代皇家园林中唯一表达农事主题的文化景观。

同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把在各国推介、建设园林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让中国园林走向世界。如我院在德国主持设计的柏林得月园,该项目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精神,为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该项目获得了柏林市政府评选的“最美丽的花园”殊荣。

(张新宇: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阅读:

常德政协常委会协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吉林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莆田因地制宜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绿道建设

连云港城区在建项目将参照“海绵城市”标准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