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摇钱树”为何汇不成“聚宝盆”?

2016年06月30日 09:34温州日报金朝丹 张睿 刘进希

漫山遍野的东魁杨梅质好却愁销,让村支书喜忧参半。

中国园林网6月30日消息:塘山的杨梅成熟了,漫山遍野的枝头上,一簇簇泛红。站在果树下,村党支部书记林梅伍脸上满是自豪:“近十年间,村民收入翻了几倍,大伙都盖起了新房,靠的就是这些‘摇钱树’!”

位于文成县珊溪镇的这个小村,因杨梅带来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数据:2006年,包括塘山村在内的仰山办事处农民人均收入仅3498元,未达到国家平均线;去年,塘山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93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10232元,仅杨梅销售人均收入就有5378元。

当了多年的“家长”,对于如何种好、管好这片“摇钱树”,林梅伍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但树栽大了,有没有可能借树引凤,让塘山有“摇钱树”更有“聚宝盆”,这是林梅伍和村两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杨梅见证小山乡巨变 热闹时节胜过年

1985年,塘山村首次从台州市黄岩区引进东魁杨梅苗木试种。试种成功后,从1994年开始,政府利用杨梅对当地进行产业扶贫。

看着村里人靠种植杨梅让生活过得富足,林梅伍于2008年结束在外的打拼,回村种植杨梅。也是那年,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

尝到了甜头,村民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争取省市县配套项目资金,建成种植示范基地。相继完成蓄水、灌水、电、管理用房和机耕路、冷库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集实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整村杨梅种植基地。

村里还专门成立杨梅种植技术帮扶小组,免费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特别是2012年组建的扶贫资金互助会,共争取互助资金总额49万多元,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达111万元。林梅伍介绍,有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部分低保户通过雇佣管理、采摘,收入大大增加,此举也让村子摘掉了“低收入农户集中”的帽子。

林梅伍说,现在村里一到杨梅采摘季节,比过年都要热闹。目前,塘山杨梅种植面积达1200亩,去年产量420吨,产值672万元,该村还入选文成首批4个科技富民强村示范村之一。

70岁出头的老村支书林碎松,是村里最早种植杨梅的一批人之一,从1994年种下200棵,到现在已扩大到700多棵。去年,林碎松的基地年产10000多公斤,收入20万元。靠着种杨梅,林碎松盖起了新房,原来占地只有20平方米的两层老木房,建成了3层半的砖混房,光装修就花了20万元。

如今,塘山东魁杨梅不仅取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还跻身“浙江省精品杨梅”行列。据珊溪镇镇长毛伟新介绍,近年,当地正在探索精品杨梅走高端路线、中端杨梅靠客商批发、低端杨梅进行深加工的“三步走”战略。但杨梅销售都由市场主导,政府想要打响塘山杨梅品牌的知名度,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梅+旅游”尝试 一场台风后搁浅

杨梅产业的日益兴旺,让村民富了。2013年,塘山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当年,该村还被列入文成县7个农家乐特色乡村民宿建设试点之一。

塘山村地处珊溪水库周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里修建了840米的木栈道,顺着栈道一直往下走,可抵达飞云湖。游客们可到垂钓区垂钓游玩。而在村庄的另一边,翠山环绕、清澈优美的飞云湖尽收眼底。

村内还建成游步道、竹林公园、广场,利用村内大片成熟杨梅林和亲临水库优势,建成了集杨梅新品种开发采摘、健身、垂钓于一体的“梅缘山庄”农家乐,发展以杨梅采摘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林碎松把家中空余的10多个房间,装修成了民宿,和他一起搞民宿的还有村里24户人家,共拥有120个房间。

旅游开发的机缘,让塘山除了杨梅采摘时节热闹,平常的节假日里也吸引不少游客。但是去年8月,“苏迪罗”台风摧毁了木栈道后,当地旅游也随之搁浅,记者看到“梅缘山庄”农家乐大门紧闭,村民们开办的民宿,除了杨梅时节,鲜有人投宿。

塘山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是珊溪镇农业发展促旅游的规划之一。毛伟新表示,镇里已在谋划修复塘山村木栈道,由于目前资金缺乏,暂时搁置,但塘山近年来旅游发展受阻,主要原因还是人气没有集聚。出于飞云江水源地的保护,当地正在寻求水源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

除了政府扶持,塘山近年还种植百香果、香柚等多种农作物基地,尝试多元化发展。但如何让村里成为“聚宝盆”,让村民把握开发的主动性,似乎更加重要。

推荐阅读:

无锡:道路两旁景观杨梅遭市民组团“围剿”

福建:连城发现“水杨梅”树群

抚州:景观杨梅别去采摘

探访“杨梅王子”唐强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