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海绵城市”缓解内涝之困

2016年07月14日 11:30腾讯·大粤网肖文舸 李业珅

香洲区前山北部1号雨水湖

中国园林网7月14日消息:近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部分城市内涝严重。城市安全的话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指出,当前不少城市出现内涝,这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专家表示,基础设施相当于城市的命脉,要重视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才能解决韧性发展能力不足、城市防涝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增强城市安全。

“海绵城市”是近年城市建设中较为热门的新词。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吸”能“释”。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广东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接下来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面子”“里子”两手抓

城市快速发展,外观越来越漂亮,但内部布局不合理,地下管网和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一遇强降雨就容易造成洪涝等灾害。“城中看海”“一场雨淹了一座城”的戏言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很多市民心中的痛。

“以前,天然的植被、耕地和湖泊等一系列天然的途径,能够将一部分雨水渗透,一部分蓄在塘湖。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建设,高楼林立、地表修路使得水系遭到了破坏,城市硬壳化使地表水无法渗透和蓄积,就全部转化成地表径流。在暴雨强度比较大,出现超过城市排涝标准的降雨时,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内涝洪灾。”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波分析,出现逢雨必涝,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城市规划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硬壳化,在蓄水排水上投入不足,能力有限,自然渗水的功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原因则源于我们缺乏现代理念和整体考虑,没有紧绷科学利用雨水资源这根弦。

不仅如此,城市内涝的问题,反映的是过去我们在城市建设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其本质就是要“面子”“里子”两手抓。

超七成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方式,“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专家分析,暴雨来临时要让河湖、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构成城市海绵体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改变过去“将雨水排出去”为“把雨水留下来”,既解决了城市逢雨必涝的问题,又可有效补充地下水,而且需要用水时便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目前,广东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全省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得到全面改善。

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因地制宜开展项目改造。鼓励安装雨水收集装置,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加强城市生态水网恢复

关于具体实施,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已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建设。

专家强调,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恢复城市水系,在城市中设计必要的湖泊水系用于蓄水,推进城市生态水网建设。广东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明确,到2020年,珠三角及沿海地区城市的水域面积率不低于10%,山区城市不低于6%。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具体来说,要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自然水体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并逐步恢复已破坏水系的原有状态。

针对如何克服城市道路的硬底化问题,徐波以一条市政道路为例介绍,人行步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可分别铺设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车道分隔带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一方面滋养土地,另一方面减少地表径流。

以佛山为例,佛山新城的市政人行道和公共区域非机动车道采用了透水铺装设计,主要通过面层吸水、基层下渗、底基层排水、地下储水四个步骤实现道路透水、储水功能,大大降低了地面径流,不仅避免了“水浸街”,还增加了道路安全性。

案例

珠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现

从“水城”到“下雨不湿鞋”

近期,广东不乏强降雨天气。在珠海横琴,60公顷的芒洲湿地公园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街区汇集到城市河流里的雨水,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内涝。

今年4月22日,珠海与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同时跻身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前已经在全市规划了51个建设管控分区,建立起囊括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在内的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库。其中,红旗村宝兴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横琴滨海湿地公园建设、前山北部1、2号雨水湖建设工程等项目已初见成效。

陈丽是负责红旗村宝兴路的环卫工人。2013年以前,每到多雨季节,都是她一年最头痛的时候。她负责的宝兴路段是内涝黑点,由于雨污合流,暴雨常常让红旗村变成“水城”。“内涝最大的一次,水已经没过了膝盖,我们要冒雨去清理堵在下水道口的树枝和垃圾。”

但是,自从横琴红旗村进行雨污分流、生态排水改造工程后。陈丽说,“宝兴路内涝的情况就再没发生过,甚至都可以下雨不湿鞋。”

原来,改造工程利用绿地进行雨水处理及收集。对较大面积的绿地,建成下凹式绿地及雨水盲沟,用于减少雨水径流和收集雨水进行回用。对道路两旁的花坛,则利用道路与绿地的高差进行雨水收集。当地还应用了排水沥青路面,缓解雨水的径流系数,防止了高速行车车辆形成“水漂”的可能性。

这并非孤例。之前珠海市民曾用“前山北、国道边,每逢雨季水浸街”这句顺口溜,来形容城市内涝问题。由于地势低洼,G105国道附近的上界涌和下界涌沿岸一直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

据介绍,前山北部1、2号雨水湖建设工程就是针对前山北部片区内涝治理而建设的。项目自2015年4月开工,目前1号雨水湖进入试用阶段,有效容积约2.07万立方米。2号雨水湖蓄洪深度3.5米,有效容积约30万立方米,预计在今年5月中建设工程完工。

项目建成后,将完善前山北部片区防洪、排涝体系,雨季洪水来临时可开闸收水蓄洪,解决G105国道、沥溪村等地的内涝;在非雨季枯水期,可开闸放水补给周边河涌,同时形成湖岸景观、休闲区域。

推荐阅读:

南京开建海绵城市实现“呼吸吐纳”

江苏:淮安森林公园项目获批 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湖南凤凰入选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大雨拷问 海绵城市为何难成吸水海绵?

(来源:腾讯·大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