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自贸公园的渗水道路
中国园林网7月26日消息:前不久的“尼伯特”台风带来了瓢泼大雨,居住在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附近的居民却发现,经历了大雨洗礼后,那一带却少见积水现象。目前,从祥露小学、新景路,到旱溪公园、洋塘保障房,多种海绵城市设施在厦门综合运用,多个样板工程扛住了大暴雨的检验,显露出了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的独特优势。
全面解决水环境问题试点校园像块绿色“海绵”
“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蓄水池一样,更像一块大大的海绵那样,把雨水强力吸附住。”日前,厦门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张剑鸣对记者介绍说,整个祥露小学采用了大量的海绵措施,850平方米的透水铺装、50立方米的蓄水池、250平方米雨水花园、300平方米下沉式绿地、改造和新建800平方米停车场,改变了停车场坡度,让道路雨水流到停车场入渗。
在此基础上,工程人员还装设了6组初雨处理设施、2组旋流沉砂设施、8组沙滤设施、25组环保雨水口、11组道路雨水处理树池、12组屋面雨水处理树池以及7个1吨蓄水桶和320平方米的屋面绿化。经过这样的强力设施的铺设,校园内能够做到控制70%的年地表径流水。
而更具实践意义的是,祥露小学还为厦门探索全面解决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鲜活案例,张剑鸣说,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像一块大海绵,雨天时净化雨水径流、收集雨水,用于校园内绿化浇洒;到了晴天干旱天,这些“肚子里的水”还可以再吐出来,有效利用。
在祥露小学校园内记者看到,这里根据场地标高、周边道路标高等设置了多处雨水花园,绿油油的雨水花园就像一块绿色的海绵附着在校园内,不但有效解决了吸水的问题,还成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是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2015年厦门市申报海绵城市试点成功,成为16个试点城市的一员后,厦门市迅速提出了“4个一”项目:一条路、一个建筑小区、一栋厂房、一个学校,祥露小学正是其中的样板项目之一。
厦门市海绵办评价认为,作为有样板意义的第一个海绵项目,祥露小学改变了传统雨水排水方式,新建植草沟、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雨水收集、存储设施,新建净化系统、蓄水桶、屋面树池、过滤池等雨水净化系统,同时也利用传统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错峰排放,摸索出了一条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路子。
既兼顾实用又注重景观海绵道路经受暴雨洗礼
“这是‘海绵路’?我怎么看着像‘花园路’啊!”这是路过海沧新景路的市民普遍都会发出的赞叹。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改性沥青铺装的道路面积约11487平方米,其中新建两侧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和透水铺装人行道达到了6000多平方米,雨水改造约4600平方米,绿化种植3419平方米。据厦门市海绵办介绍,去年12月,这条海绵路完工。
走在新景路上,红、灰、黄相间的人行道宛如彩带,高低错落的绿化带赏心悦目,11个精致的雨水花园点缀其间,市民行走在路上,犹如置身公园。
而这样的美景,更需要的是真正的雨水检验。
去年12月9日,一场大暴雨突袭海沧,还在收尾的新景路改造工程便经历了一场洗礼,但已经装设了“海绵武器”的新景路显示了独特的优势。雨水一落地,很快被吸收,瞬间消失无影,初显了海绵城市综合效应。
在洋塘记者看到,绿色的屋顶,小区里的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樽等设计改造已经完成。工程人员说,下雨的时候,通过雨水樽进行部分雨水的回收,多次超强暴雨过后,这里仍然基本不积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周围居民的广泛赞誉,这正是海绵城市理念措施相比传统的建设理念措施“技高一筹”的地方。
在新阳医院,这一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在吸收国家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还做了探索创新。比如在材料运用上,创新采用了免烧结成型硅砂透水建材,这种材料具有长时效透水、防堵、环保、低能耗的特点,地面采用硅砂透水铺装,还可对雨水起到过滤作用,并给后期雨水的储存和净化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将雨水为我所用”,这正是这一样板项目的最大意义,通过喷灌系统及雨水回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医院宿舍楼日常冲厕、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消防应急、车辆冲洗等,真正实现雨水资源化。
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厦门探索活力四射
厦门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后的两大
试点区域为海沧和翔安南部新城。但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扩大到全市,在试点区域之外也涌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示范项目。
在华侨大学集美校区内,就有这样一个试点区域外的典型示范项目。其设计理念是,基于“功能湿地”基础,探索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形成覆盖全校园的海绵集成系统。
据介绍,在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这里全面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洪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此外,还实现雨水全收集,污水全处理,对外零排放,中水全回用,日节水1500吨。
华侨大学的专家团队在设计这里的海绵建设时考虑更加深远,由于南方属于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有丰富地表水资源,专家们认为,在百分百透水情况下,仍有大量地表水,所以靠透水可缓解却不能根本解决洪涝问题,只有理顺地表水系统——湿地系统,才能真正解决,这就是华侨大学提出的符合南方特色、基于“功能湿地”的地域海绵体系。
而这一生态建设理念,已经实实在在地展露在华大的实践中。除了海绵措施如透水砖、储水装置更加注重构件、产品、材料和装置外,关注生态质量,成了海绵设施稳定运行的保障。
华大专家组表示,孤立的雨水花园,迟早会成为蚊虫滋生地,最终成为黑臭水体。为此,这里的海绵体系镶嵌在上位生态结构中,生态自净能力强劲,不仅保持校园自身水体,还处理了上游及周边3平方公里农户的生活污水,还能为周边排洪解忧。校园多种野生水禽如白鹭、夜鹭、池鹭、苍鹭、黑水鸡等自由自在栖息,形成独特优雅校园景观。
厦门摸索出的这套规划设计层面的“功能湿地”海绵理论与方法体系,已经获得广泛好评。
据悉,国际著名NKK首席建筑师奥利弗到华大参观本项目后,希望就此展开国际合作;英国伯明翰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已经邀请并安排了专题讲座交流;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天津大学彭一刚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院士、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等众多境内外专家学者都给以高度评价,项目本身还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资助,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正在展开向居住区推广,目前已经在集美”水晶湖郡“初步应用。
不断地探索创新,并付诸实践,这正是厦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迸发出来的最大活力和张力,也是厦门的城市底蕴。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