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9日消息:今年,湖南省郴州市又添一块“绿色招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这是郴州市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殊荣。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郴州市自2008年冰灾后持续开展一系列生态修复、城乡绿化攻坚的充分肯定。
郴州从冰灾后的林业“废墟”站起来,再次成为“林中之城”,展现了郴州务林人面对困难的大无畏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如今,郴州市森林覆盖率由几年前的57.8%增加到67.71%。
咬住“绿”字不放松
在2008年特大冰灾中,郴州市受损林地面积1300万亩,林业直接经济损失56.35亿元,林中之城变成“林殇之城”。
郴州市苏仙岭被大雪压顶,大片林地被摧毁,以“苏仙云松”为代表的古树名木损毁面积近80%,苏仙岭变成了“牙签岭”。
2009年以来,郴州市开展“生态景观建设攻坚”,分3期对冰灾损毁的10万亩城区周边山头实施生态景观建设,种植各类苗木200余万株、40余个品种。2010年以来,郴州连续开展6期“绿城攻坚”活动及2期“绿荫行动”,在街道广场、山头边坡、河岸湖畔、公园绿地、小区庭院共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栽植各类花卉100余万株。2011年起,郴州市又启动“3年城乡绿化攻坚”,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以及荒山荒地绿化等五大工程。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荒山荒地及迹地更新造林198万亩,示范乡镇绿化172个,示范村庄绿化635个,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58.2万平方米。
近年来,郴州市城区共新建和提质改造公园游园64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90公顷。目前,郴州市城区已建成公园游园104个,并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国家森林公园由原来的3处增加到现在的8处,国家湿地公园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现在的4处,夯实了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郴州市还通过200米宽的环城防护林带建设,串起景区、公园等绿色景观,形成城市绿化开放空间,基本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11.5万亩,实现了全市城乡全面绿化的目标。
绿了山头绿水路
郴州的绿色不仅体现在城乡山头,全市各地的水系、通道绿化更是亮点纷呈,一张覆盖全境的绿网在郴州大地铺展开来。
郴州市突出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强化滨江、滨河风光带建设,全市所有可绿化的江河湖库实现全绿化,形成“林水相依、以林涵水、以水养林”的水源涵养防护廊道。以绿满郴城为目标,郴州市编制了《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系水景专项规划》,修编《郴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勾勒出 “一圈两环、蓝脉绿网、十山十湖”的生态圈。
“一圈”即以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城市的生态支撑,将城区外围的农田、丘陵各处生态要素有机地组合并引入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形成绿色包围圈。“两环”即护林带环和郊野公园环。沿郴州市区的绕城线两侧100米绿线宽度作为防护林地,在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开发建设。“蓝脉绿网”即利用郴州主要河流水系,与城市重点绿化面和绿化点相结合,沿河流、主要城市道路绿化带构筑相关联的绿色网络。“十山”以位于城区内基本保持绿化现状、排列有序、脉络清晰的自然山体及其山系,构成城市“绿肺”。“十湖”则充分利用城区主要河流的水资源,建设多个10-30公顷的水面,构建“河湖互补”的城市水网,打造金田湖、白水湖、刘仙湖等十大名湖。
在打造绿色水系的同时,郴州围绕构建生态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净土等工程,先后启动郴江河、燕泉河、西河两岸景观大整治工作。经过4年的综合治理,郴江河20多公里长的“臭水沟”变身水景长廊,重现当年一江碧水映白云的美景,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燕泉河也闻不到当年难闻的异味。
荒滩变公园的事,在郴州还有很多。行走在郴江河、同心河、燕泉河、东河、西河等沿岸,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大小河道,如今已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绿色走廊;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经多年开采,生态破坏严重。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措施,现在三十六湾矿区及陶家河流域沿线生态植被得到改善,“山上绿屏、水岸绿网、道路绿荫、乡村绿化”的生态美景初步显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