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4日消息:全世界25%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均有红树林生长。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护岸、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提供海产品等重要功能。红树林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着大量的鸟类和海洋生物在其中觅食栖息,生产繁殖,是鸟类的天堂,是候鸟迁徙中重要的“加油站”,也是科研宣教的重要阵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前些年,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进行围海造地,部分红树林遭到砍伐,红树林面积迅速减少。近年来,红树林的“绿色屏障”作用再度被重视,我省各地加大种植和保护力度,着力探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大海共森林一色
退潮时,红树林露出了真面目;但涨潮时,红树林便基本被淹没,仅露小部分树梢,又是另外一种景象。红树林每天这样一出一没,总是让人百看不厌。
7月底,站在洛阳古桥上眺望,美丽的红树林连绵成片,滩涂上成群的小蟹不时出没,数只白鹭轻轻掠过水面。在落日的余晖里,洛阳江河口湿地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后所形成的特有美景令人醉心。
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纪剑锋眼里,如此美景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这片红树林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后渚大桥边的白沙村,有好几公里长呢,总面积达7000多亩,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
这个第一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与巨大心血的付出。
“据当地老人及有关历史资料反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洛阳桥畔有大片的红树林,后经几十年大兴围海造地、筑堤建闸,陆续砍伐殆尽。”纪剑锋说,在历史上,洛阳桥畔就有红树林,桥和树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多年前,受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的影响,洛阳江的湿地生态系统日显脆弱。
作为构成生态系统中重要一环的红树林首当其冲,原生态的红树林在2001年左右仅存300亩。
纪剑锋说,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滩涂的红树林,既能抵抗狂风巨浪冲击而护堤固岸,又是许多鸟类与海洋动物定居、繁殖和索食的天然乐园。红树林的减少,势必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2001年前后,再造一片红树林成为当地大多人的共识,许多部门和周边群众纷纷行动起来。
2003年,好消息传来,省政府批准扩建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从那时起,当地开始在洛阳桥周围的滩涂上无偿种植红树林。但红树林的生长起初并不是很理想,成活率不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都要补植不少。
目前,洛阳江红树林已恢复到近7000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
由于生态环境好,食物丰富,这里成了鸟类的繁殖地、越冬地、栖息地、觅食地,每年有大批鸟类迁徙停歇或在此越冬。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记录的213种鸟类中,国家级保护的38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13种,中日协定保护的候鸟78种,中澳协定保护的候鸟39种。
独特珍贵的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备受国际国内瞩目,已先后列入“亚洲重要湿地”“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目前,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是全省乃至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已形成洛阳桥与红树林完美结合的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产品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有臭油味、酸味,洛阳江周边鸟类明显增多。”护林员老刘今年64岁,就住在洛阳江畔靠洛江区附近的村庄。过去洛阳江每年都会发生两到三次赤潮现象,随着红树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多年未发生赤潮。
保护与发展并重
泥蚶、锯缘青蟹、跳跳鱼、缢蛏……漳江口红树林出产的美味,吸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游客乘小舟深入林中,可以看到体型强壮的游隼在空中表演飞行特技,嘴尖如长针的绿鹭在滩涂上寻觅“早餐”,招潮蟹发出“沙沙”声招来潮水,调皮的跳跳鱼爬上树干……
去年,这里出产的“竹塔泥蚶”地理标志,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云霄县继“云霄枇杷”后又一枚驰名商标,也是全省第二枚地标(海洋类)驰名商标。
经过多年精心保护,漳江口红树林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发财树”。
然而,近年来,一小部分群众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生产,对红树林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005年起,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合作,开展“华南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项目”,先后组织了多批当地群众到温州学习生态养殖的新模式。
“通过多年来的对外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是我们最大启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方柏州说,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我们在保护同时,也在探索如何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这关系着红树林的生存与发展。
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长30公里,涉及5个单位、8个建制村。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县环保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等相关单位及保护区所在镇、村,联合组建“绿色联盟”——社区共管委员会。
此外,他们还联合厦门大学专家学者开展大米草除治试验,在原先长满大米草的滩涂高密度种植红树。经过几年努力,漳江口共扩种红树林约2000亩,既避免与周边乡村的群众争滩涂,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