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围城后有惊无险 海绵城市点亮北京答卷

2016年08月08日 09:51中国环保在线

中国园林网8月8日消息:4年前的7月21日,一场暴雨的肆虐,北京城70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4年后,来自北京市气象台的消息称,截至2016年7月20日20时,北京全市、城区平均雨量已经超过“7.21”暴雨的平均降雨量,本轮降雨时间已持续40余小时,大于“7.21”持续时间(17小时),但在未雨绸缪和积极应对之下,昔日曾经洪水肆虐的地方,在这场暴雨中依然井然有序。

暴雨围城后有惊无险 海绵城市点亮北京答卷

刚刚过去的7月,暴雨在中国转了一个圈,一个个城市接连“看海”。

此轮暴雨考验,北京的答卷还不错: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将近50个小时,全市总雨量超过了2012年“7.21”那场特大暴雨,尽管仍有局部地区出现积水,但城区基本没有重现“7.21”“看海”场景,也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回到2016年7月20日的北京:橙色预警级别的暴雨如期而至。不少在北京生活的人突然发现,寻常依赖的智能生活被这场暴雨中断。当然,也有不少人发现,与4年前那场暴雨相比,自己少了些惊慌更多了一份淡定。“一份快餐,我等了三个半小时,最终通知我取消了。”北京媒体人老胡介绍说,“送餐员告诉我,他们已经压了20多单根本无法送出,因为有的道路大水漫到了大腿,他的同事和电动车都被困在路上。”

随着暴雨时间线的刷新,到了当日下午,积水已经导致北京多条道路阻断,在丰台区角门地区,车辆或抛锚在积水最深的十字路口中央,或缓慢掉头,百度地图路况显示,丰台地区多条道路出现重度拥堵。不过,由于此次暴雨预警在7月18日即提前发布,市民的应对多了一分从容:北京市民小赵指出,“我买好了车内破窗锤,防止被困;家里也存了不少食物,以防外卖难送、饭店难去。”

暴雨再袭

7月21日8点,北京持续了55小时的雨终于停了。

从19日7时30分,北京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到20日清晨升级为黄色预警,随后再度升级为橙色预警,这是自2005年国家气象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北京发出的不多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此前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4年前北京“7.21”暴雨事件。

暴雨之下,北京成为一片泽国。大暴雨将北京的某些街道变成湍急的河流。有些低洼街道的积水严重,北京全城的交通陷入混乱。据了解,7月20日北京共有121条公交线路采取临时措施,包括甩站、绕行、停驶等。部分地铁进口关闭和区段运行。为了加快旅客进站速度,北京火车站地铁内,不仅增加了疏导人员,同时停止了安检程序。

一些积水严重的区域也采取了部分措施。积水严重的北京西站,抽水车一刻不停地运作,多个窨井盖全部打开排水,而丰台区丰台路和丰管路由于积水过深,已经封闭了路段。20多辆汽车被困丽泽桥积水中,上百辆公交车和私家车滞留,拥堵数个小时,连绵2公里。从19日1时至21日8时,北京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这一天,北京发布了历史上首次洪水预警。

“7月20日的降雨量创造了北京市日降雨量的历史极值,超过‘7.21’特大暴雨的降雨总量,仅进入各大水库、立交桥调蓄池、砂石坑、雨洪利用等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总量就约为7555万立方米,相当于约38个昆明湖。”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表示。北京市气象局还将本轮降雨与2012年“7.21”特大暴雨进行了对比:本次降雨的对流性较弱,雨强相对较小,相比“7.21”100.3毫米/小时的降雨量,此次只有56.8毫米/小时,威力大打折扣。

地下管廊还是海绵城市?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自“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开始了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城市排涝主要还是一些低洼地段,诚如下沉式立交桥。自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市政府花了不少钱解决下沉式立交桥积水问题,例如增加水泵排量,甚至配备临时电源。”北京排水集团退休专家谭乃秦说。

2013年初开始,北京市启动24座下凹式立交桥升级改造工程,并准备了多套防洪排涝预案。在“7.21”特大暴雨中,莲花桥等20座立交桥出现了严重积水,北京为其配建了蓄水池。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还通过增加集水坑及水浸报警系统,完善排水设施,阻止客水进入通道等改造方式,对13座积水严重通道进行排水改造。

但这次暴雨期间,行人仍旧匆忙,汽车乘风破浪,北京市民又开启了“看海模式”。“一个是跟北京地形有关。北京城区地处平原,海拔低,整个城市的高差不大,排水落差小,水流不畅,排水难。”谭乃秦说。而且,与其他管线相比,排水管线的建设难度最大。“其他管线在建设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地铁等阻碍,可以走上或者走下,但排水管线不能这样,再有阻挡也得想办法绕过去,哪怕让那个阻碍让路。还要保证每千米有两米左右的高度差,不然水排不出去。”谭乃秦说,这就造成排水管线建设难度高,资金消耗大。

但他指出,尽管地下管廊建设成本越来越高,但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搞地下管廊,这样一劳永逸。此外,北京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填垫了太平湖,并将部分护城河改为暗沟,丧失了雨水调蓄空间。很多地面又都硬化了,雨水无法下渗。“2012年后,尽管北京市在给排水设施方面做了一些建设,但跟不上城市扩张速度。地面硬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径流越来越猛,北京地下管网基础又不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消化不了强降水。”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刘波指出。

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

缓解城市内涝,排的同时还要蓄。住建部2014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只靠排水是不科学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树坤说,“地面硬化,水渗不下去,只能在地面流动,就会出现内涝。如果水能渗到地下,不仅能减小排水管道压力,而且还能补充地下水,一举两得。”

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对居民生活影响低,还能美化城市。”刘树坤说。

从北京的情况看,海绵城市工程起到了多大作用?位于西五环晋元桥东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块“海绵”。北京市水务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说,此次暴雨中,这里一举蓄水300多万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压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换成了透水铺装,这也提高了雨水下渗能力。以双紫园小区为例,通过铺设5000平方米透水砖、建设5700米下凹式绿地、设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实现了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需外排。

北京市节水办负责人介绍,2016年6月1日入汛以来,全市1178处城镇雨水利用工程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达1276万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万立方米,其余为透水地面铺装和下凹式绿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下一步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和发力点。”刘树坤说。提高城市排涝能力,下一步如何更好发力?刘树坤结合北京情况建议,“可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统筹安排,形成点、线、面、空间统一的雨洪蓄排系统。排水泵站做点,把雨水强力排离危险区域;排水沟和排水管网是线,把收集到的雨水输送到下游或蓄水池;面是指湿地、低洼绿地、屋顶等可以蓄积雨水的区域,空间是指地下水库、大型地下河等地下雨洪调蓄设施,这些也是排涝主力军。”不过,他也提醒,这是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

推荐阅读:

厦门综合管廊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

福州琅岐红光湖景观打造“海绵城市”试点

成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意见出台

天津打造“海绵城市”两大试点将于2019年建成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