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2日消息:9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常州市基本建成的新龙生态林。该生态林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公里,是常州市区最大的“绿肺公园”。记者看到,在已开放的4000亩秀水山林区,保留湿地河塘原貌,浅水驳岸、白鹭成群。
常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志良介绍,常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不搞大树移植和‘一夜成林’的运动式工程。”他说,常州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诗意栖居、绿色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长廊吐翠宜居毗陵”的创建特色。
“绿色为本、师法自然,利用绿廊、绿楔、绿道等,将城市的公园、绿地、农田、道路、水系、山地等各类森林板块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动态绿色网络体系。”陈志良介绍,常州本着遵循自然、适地适树的总体原则,从树种选择、树种搭配、空间配置以及经营管护等方面以地带性植被为模板,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展示更多的真山、真水、真绿。
据记者了解,根据人多地少、水网密布的特点,常州市提出,实行绿地、林地、湿地“三地同建”,经济、生态、景观“三效兼顾”,自然、乡土、本色“三质同归”。
3年来,常州沿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周边,建起了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景观林;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及太湖岸线保护区内,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葱葱;茅东林场、龙潭林场、瓦屋山林场、小黄山等地,抚育改造了20余万亩次生林,有效维护了森林健康;高铁高速、环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提升建设为生态景观廊道;曹山慢城、西太湖等地,则不断提升绿量。
对于记者关心的造林投融资问题,张耀钢表示,“政府的投资还是占了大头。”同时,常州市也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和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市级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为25元/亩,还设立了创森专项资金,撬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城市建设。
陈志良举例说,规划面积达万亩的新龙市级森林公园,由常州龙城生态建设投资建设;丁塘河湿地公园通过融资方式,投资3.6亿元用于湿地建设。“通过市场的参与,既减少了政府的建设投入和管护成本,也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政府、市场的双赢。”创森以来,常州市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
陈志良介绍,良好的生态环境、较高的宜居指数,对人才、资金、项目形成强烈的集聚效应,截至2015年,常州市累计引进落户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543个,比创建前增加2.2倍。
而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带动了景区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游、森林旅游的发展。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5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1亿元,分别比创森前增长23%和28%。
据记者了解,常州创森也延伸了当地绿色产业链。2015年,常州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87亿元,比2013年增长12%。常州现有花卉苗木总面积近40万亩,拥有花木专业村50余个。早在2007年武进区就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2013年夏溪花木市场成为全国首家“百亿级”花木交易市场,2015年实现交易额170亿元,位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
张耀钢告诉记者,2015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亿元,人均GDP超过11万元。
推荐阅读:
(来源:第一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