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推动甘肃“一带一路”建设稳步迈进

2016年09月19日 10:30中国甘肃网薛砚

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的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封山育林、生态农业、绿色GDP、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一个个绿色发展关键词都被写进甘肃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每项进程中。科学管理搭建绿色屏障,循环经济激发绿色动力,传承发展续写绿色文明,一片青山沃土,一方碧水蓝天,一个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才能尽展眼前。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甘肃省生态的基本特征。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建设战略部署,以生态屏障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三大生态治理规划先后获得国家批复。全省空气质量逐步好转,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平均为80%,兰州市更荣获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2014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批准我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

一道屏障,一个方案;一道屏障,一项工程;一道屏障,一种措施。建立生态安全屏障,既要有全局意识,更要有局部措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省生态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用科学的治理方法应对不同区域的复杂生态问题,才能切实地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为此,2016年8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中提出,根据甘肃发展战略定位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按照“四屏一廊”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分区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努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

我们建立生态安全屏障,为的是搞好生态建设,但是我们并不是将保护生态与产业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让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生产发展坚实的后盾和重要的支撑。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多年来我省一直在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作为资源大省,甘肃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征非常明显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化害为利,除了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最佳路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我省整体列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近年来,我省以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围绕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着力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体系。《201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近五年来,甘肃省淘汰落后产能1327万吨,减少能源消耗量838万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5年累计下降20%以上,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新能源发展迅速,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从303立方米降低至175立方米。

2016年8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8月2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支持甘肃省创建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复函》,我省成为继宁夏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我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十三五”时期是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深刻调整,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非常繁重和艰巨。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以循环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循环发展方式推进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为建成生态文明省提供重要支撑,切实推进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屏一廊”规划

2016年8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中提出,根据甘肃发展战略定位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按照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

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

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等“四屏一廊”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分区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努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

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为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及哈尔腾苏干湖水系组成的内陆河地区,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是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也是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核心区。坚持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处于长江上游的甘肃“两江一水”地区,包括陇南市、天水市及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是我国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坚持以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大森林、湿地、河湖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包括甘南、临夏两州大部分市县,是我国青藏高原东端最大的高原湿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坚持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实施草原治理,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处于泾河、渭河等黄河支流上游地区,包括庆阳、平凉、定西三市及白银市的会宁县,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坚持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该区域是黄河干流在甘肃省境内中部地区的主要流经区域,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大部分县(区)及临夏州永靖县,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的重要支点,也是全省产业和人口聚集度最高的核心经济区,对维护我省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以水土流失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带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及城市生态屏障。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根据《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要求,甘肃省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八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承载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将重点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力度。积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通过造林种草、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增加林草植被;通过设置沙障、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措施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通过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配套水源工程建设等措施,改善沙漠绿洲生存条件。切实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节水为方式,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

1.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中幼龄林抚育工程、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2.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重点工程。实施退牧还草、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原改良治理、草田轮作及退耕还草、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及草原畜牧业转型等工程。

3.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范围为河西5市及白银、庆阳、甘南等沙化地区,实施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及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武威北部沙区生态屏障建设、肃北北部荒漠生态监测等工程。

4.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实施尕海湿地、黄河首曲湿地、黄河兰州白银段湿地、黑河中游湿地等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

5.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极小种群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传资源库和生物多样性展示基地建设工程、防治外来入侵物种专项工程等。

6.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在河西、沿黄及泾渭河流域灌区实施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技术为主要模式,以管灌、微喷、移动滴灌、注水补灌等技术为补充的农田高效节水工程,实施8处大型灌区、21处中型灌区和73处小型灌区节水改造。

7.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陇东及陇中煤矿损毁区复垦工程、资源枯竭城市矿山环境治理等。

8.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地质灾害排查详查、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勘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完善144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兰州—陇南国家级、天水—临夏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省、市、县三级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推荐阅读:

陕西: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建设最美生态家园

福建南平:呵护绿水青山 坚持绿色发展

宜宾:推进绿色发展要突出四大重点

山东庆云:实施顶层设计 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