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在绿水青山中发掘金山银山

2016年09月23日 14:00网易黑龙江

中国园林网9月23日消息:为适应林业改革新形势,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通河县委、县政府抢抓新机遇,探索新途径,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结合做优绿色农业的战略部署,全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等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借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

灵芝

一、借优势调结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一是依托自身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通河县地处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是黑龙江省重要林业基地,全县森林面积4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1%,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了大力发展林区经济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考察论证,首先确定了非常适宜在浅山区种植、符合通河地理特点和气温条件的平欧榛子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种植的重点项目。据该县林业部门介绍,平欧榛子属经济林范畴,广泛种植可增加造林绿化面积。同时,平欧榛子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一次性种植,收益50年,是一个投资少、效益高的项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其次,以灵芝、黑木耳、赤松茸、林下鸡、林下猪、林下牛等为重点发展项目,大力发展林耳、林果等特色种植业和林禽、林畜等特色养殖业,进一步培植林下经济产业新亮点。

大果榛子

二是依托精准扶贫,加速产业培育。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该县加速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扩大产业覆盖面的创新举措。杨庆国是洪太林场下岗职工,家庭非常贫困。今年初,他在林场党支部号召下,加入了灵芝种植合作社,种植了20万段灵芝。据他粗略测算,按每段灵芝收入2.5元计算,他的20万段灵芝总收入可达50万元。年终,杨庆国便可收入2.5万元,一年就能脱贫致富了。目前,该县共落实大榛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扶贫项目4项,养猪、养牛等林下养殖业扶贫项目3项,建成扶贫基地12个,吸纳贫困户440户,523人。

林下人参

三是依托旅游开发,推进产业互动。该县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来推进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建成AAA级铧子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社会经济收入约5000万元左右;开发岔林河漂流项目,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社会收入约2000万元。此外,该县将大力推动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与国内知名公司签订了森林旅游开发项目,力争打造全省最大的森林旅游养生休闲圣地,带动盘活林下种养殖业,形成立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全方位发展。

地摆灵芝

二、出政策定措施,为林下经济保驾护航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为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促脱贫,县委、县政府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县委书记刘长河亲自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林下经济产业重点项目,县政府县长李继明多次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全县成立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了任务、职责双落实。为实现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该县遵循“规划先行、政府服务、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通河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各乡镇分别研究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实现了林下产业各项工作上下衔接、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洪太林场蒋场长和他的灵芝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为促进林下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该县设立专项资金,研究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进行了大力扶持。积极鼓励种植平欧榛子经济林,每亩政策扶持800元,全县共计补助1040万元;结合精准扶贫,县政府对有条件种植黑木耳的贫困户,无偿提供黑木耳菌种,共落实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此外,县林业局还把6万余亩红松林全部承包给林场职工,通过经营林地、采收红松坚果实现增收致富。县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工信、开发办、扶贫办和各乡镇都全力为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发展对上争取政策,积极筹措资金,给予大力扶持。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为快速提高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该县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不断完善技能培育体系,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林下经济产业专家来通河县进行品种鉴定、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成果交流。该县已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通河成立了经济林研究所分所,定期举办平欧榛子培训班,并负责提供符合通河种植的优良品种苗木。同时,该县还不断加强本地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技术队伍建设,选派农技人员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菜单式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实用生产技术应用水平。

三、抓龙头树典型,引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抓林场改革,谋发展新路。为把林业系统的林场职工从森林资源作为单纯取财对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通河县委、县政府积极确立“依托资源、多业并举、领导带头、延伸产业、兴场富职”的工作思路,树立了“多业并举、立体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观念,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经济。该县洪太林场始建于1968年,总经营面积8315公顷,拥有72户、350人,职工109人,以前仅靠木材生产维持收入,入不敷出,是一个资源乏、林场贫、职工穷的典型贫困林场。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蒋庆忠积极组织15户下岗职工,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了610亩大果榛子,预计年经济效益可达732万元;成立了由5户林场下岗职工组成的灵芝培育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场剩余物作为培养基,培育地埋山灵芝20万段,大棚地埋灵芝10万段,预计产灵芝7000斤,灵芝孢子粉3000斤,年经济效益达138.5万元;引进了赤松茸种植项目,5户职工在林下连片种植赤松茸65亩,预计年收益13万元以上;养殖了林下驴140头,每年繁殖40头,出栏50头,年可获利40万元;养殖了林下牛100头,每年繁殖30头,出栏40头,年可获利30万元。通过发展林下产业,林场经济得到了振兴,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5名下岗职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大果榛子种植及其他林下种养殖业,进一步增加了森林覆被率,提高了林分质量,实现了林下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双赢”。

二是抓合作组织,促扶贫解困。大果榛子种植合作社、灵芝种植合作社、林下鸡林下猪养殖合作社等等,是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力。该县在积极扶持这些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主动把有意愿发展林下产业的贫困户与这些合作社链接在一起,实现林下产业与扶贫解困同步发展。三站乡洪胜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是该县最大的大果榛子专业农民合作社,今年初,合作社吸纳了100户贫困户,每户以2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作为入社资金,县政府又出台扶持政策为合作社放大银行贴息贷款200万元,用于种植大果榛子,面积达600余亩。合作社负责经营大果榛子产业,负责还贷付息,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据测算,该合作社种植的大果榛子从盛果期开始,每年可获纯利455万元,可持续获利50年。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发展林下鸡、猪、牛等林下养殖产业,增加合作社收入。在合作社及全体社员共同努力下,入社贫困户每年每户仅分红就可分得3000元,3年内100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三是抓龙头企业,创特色品牌。有闲置的林地就能让它变成致富的宝地。通河县绿源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依托林地资源致富发公司。2014年,该公司投资50万元在铧子山边建立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林下鸡养殖基地。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该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为林下鸡注册了产品商标,实现产品和基地认证相统一,养殖安全标准和养殖技术相统一,成为全省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等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年销售林下肉鸡1万余只、林下鸡蛋16万枚,公司年总获利38万余元。

林下产业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一条探索增加农民和林场职工收入的有效路径。通河县委、县政府面对绿水青山,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和林业职工在绿水青山中发掘金山银山,在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面,走出一条林下经济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目前,全县已种植平欧大果榛子1.3万亩,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赤松茸2030亩,种植芦笋1800亩,种植蓝莓5900亩,地摆灵芝32万袋,中草药20776亩,种植红松兼果林1万亩,养殖林下猪5万头,养殖林下鸡50万只,林下雁2万只,林下鹅5万只,林下牛2万头,林下羊3万头,养蜂6万箱。全县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预计林下产业总收入可达7.3亿元。

推荐阅读:

永州林下经济发展强劲:产值近40亿元

江州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

贵州:三穗多举措促林下经济发展

青海首个林下经济APP电商开通

 (来源:网易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