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6日消息: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是江淮儿女引以为豪的生态品牌,是安徽加速崛起的潜力所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创新提出打造生态强省,5年来,江淮大地涌动绿色发展热潮,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系列生态文明改革、发展方案,从打响呼吸“保卫战”到江河湖泊治理,从美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畔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我省秉承绿色理念,创新制度建设,奋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
理念升级 引领绿色崛起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守生态红线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 “十二五”开局之初,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安徽的绿色实践高度契合美丽中国的发展脉搏。
决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我省探索绿色崛起新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
“不符合排污标准的企业该整顿要整顿,该关停要关停。 ”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决不允许为一时的经济指标而对治污犹豫甚至遮丑护短。因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环保达标“吃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马钢(合肥)公司于去年年底关停冶炼产能。在黄山市,当地严格生态布局,将全市93%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功能区域加以保护;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围绕旅游商品开发、山区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开发办工业,从源头杜绝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落地。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可靠的保障。 2013年岁末,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清晰地勾勒出安徽国土空间开发路线图。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要打造成“江淮粮仓”和“生态福地”;自然保护区域、文化自然遗产等禁止开发,要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人间天堂”。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水污染防治方案相继实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向污染全面宣战。
今年以来,我省推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文件。近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生态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江淮大地正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建设等六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安徽经验”。
改革创新 激发绿色活力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全国探索出“宝贵经验”;省内跨市生态补偿破冰,4年内将全面推广
5年来,新安江上下游上演着省际之间从未有过的生态改革,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探出路径。
环保部调研组认为,新安江流域试点,为我国水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态补偿,是一种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生态补偿制度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一起,构成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加速器”。
一头连着黄山,一头连着杭州,干流总长359公里的新安江,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地儿女,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起源于黄山市,三分之二流域在黄山市,新安江上游水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游千岛湖水质的好坏。在财政部、环保部的支持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5年前在新安江流域“扬帆起航”。制度设计是,在试点期内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5年来,黄山市走出治理路径,做到垃圾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干流治理、采砂整治、水草治理“六个全覆盖”,干流两岸风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城乡污水处理“四个强力推进”,并以试点为杠杆,撬动起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安江流域,不仅有“总体水质为优、连年达到补偿条件”的数据,更是一江碧水东流、两岸秀色葱茏的生态画卷。
积累“新安江”经验后,我省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2014年落子大别山。从当年起,省级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资金2亿元。今年,六安市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项目储备库,已收纳逾200个项目,涉及水源地保护与周边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等多个方面,预计总投资达40亿元。每年按批次从项目库中选取项目纳入当年生态补偿实施计划。
今年8月,我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再迈新步伐。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生态补偿机制4年内全面推广,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先行先试 打造生态样板
——以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风尚塑造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从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安徽”,到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创造性提出打造生态强省,再到今年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江淮大地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
今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方案出台实施意味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吹响新号角,以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风尚塑造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河一湖”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模式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打造安徽样板,从哪些方面入手?我省明确五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打造绿色美好家园安徽样板;创新驱动“调转促”,打造绿色转型升级安徽样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安徽样板;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秀美山川安徽样板;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打造蓝天碧水净土安徽样板。
生态文明风尚塑造工程提出,在皖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三河一湖”流域先行先试,实施巢湖流域、黄山市、蚌埠市、宣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努力形成全国示范样板。各示范区基本覆盖了皖江、皖西、皖南、皖北生态文明创建重点地区,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8%。
生态文明托起秀美江淮。合肥市提出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重点谋划环湖防洪、生态修复、入湖截污、生态农业等一至四期工程,总投资近500亿元。随着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周边众多景区、美丽乡村,串联成风景线。蚌埠、宣城等地,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开展治水、治气、治土等行动,努力走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的绿色发展道路。湖清城美的生态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推荐阅读: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