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30日消息:林木良种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林农增收的基础。
众所周知,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作为全区基础条件较好的集种苗生产、林业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林业单位,在对全区林地生产、资源保护、林农增收等方面开展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伴随近年来苗圃建设在高原城乡日渐火热,林业经济越发引人关注。对此,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林业相关单位,对全区林业发展态势进行了解读。
秋上高原,在南木林县艾玛乡恰热村的苗圃基地,竹柳苗木沐浴在日光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苗圃从原有的400亩扩建至890亩,主要生产当地藏川杨、竹柳、沙棘、榆树、新疆杨等多种优质苗木。
2016年,苗圃出苗量预计达6万株,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同时,在苗圃内完成小榆树栽植130亩、31万株;扦插竹柳200亩、150万株;扦插棒棒220亩、7万株;栽植栾树2亩、1000株;培育黑枸杞6亩、6000株;假植各类苗木5.25万株。
加大种苗生产和良种选育
作为全区基础条件较好的种苗生产、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单位——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由聂当基地、柳梧基地两部分组成,总占地2153亩。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区林科院在种苗生产方面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2013—2014年,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1042亩“中心”苗圃改造工程,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全院苗木存圃量达600万株,初步形成了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灌木相互搭配的林木种苗生产格局。
根据西藏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特点和需求,研究院开展了杨树、柳树良种基地建设工作,已经建成杨树、柳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圃10亩,收集了杨柳乡土种质资源50份;筛选出了藏川杨、银白杨、新疆杨、左旋柳、细叶红柳等树种的优树,圈定优树、母树林5处,面积达200亩。引进红叶杨、二白杨、毛白杨、圆头柳、旱柳、金丝柳等杨(柳)树优良品种,建立引种试验林5亩。初步选育出藏川杨良种2个、左旋柳良种1个、银白杨良种1个、细叶红柳良种1个,培育无性系苗木30万株。
加强技术研究和合作交流
“我们还积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荒漠化所)、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项目合作,开展科技研究。”自治区林科院负责人表示。
近几年来,林科院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自治区级及其他科研项目20项。到目前为止,获准国家林业局行业专项2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项目9项、国家林业局小种群保护项目3项、部门项目5项,共投资1500多万元。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3个;鉴定成果1个、地方标准2个。
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开展了拉萨市南、北山等区域的造林实用技术综合性集成研发试验,消化吸收了国内外新型育苗、造林技术和措施,让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生长调节剂、化学除草剂、全光喷雾、扦插育苗、容器育苗等技术在西藏落地生根、广泛应用。
在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林科院先后与中科院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荒漠化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同时,已经建成的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区内院校的林学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和西藏农牧学院森林培育硕士研究生校外研究基地,为西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难题开展协作攻关奠定了基础。
苗圃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自治区林科院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仅在“十二五”期间就为我区造林绿化工程提供苗木近200万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区造林绿化苗木短缺的现状,为当地群众增收资金达到500多万元。
目前,全院有苗圃地1528亩(占总面积的70%),科技实验基地200亩(占总面积的0.9%);有智能化温室3024平方米、荫棚3072平方米、组培室、实验室及综合车间400平方米,简易大棚26座,日光温室3栋。目前,已经在种苗生产、良种繁育、科学研究和合作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针对西藏造林绿化中树种数量和种类少、引种困难等现状,不断开发、利用乡土树种,并积极开展乡土树种的培育工作。目前,已经实现苗圃生产的乡土树种有18科、36种,已在区域造林绿化中得到应用的有6科、9种,为我区荒山荒地绿化和城市园林绿化提供适应性强、种类丰富的优良乡土树种苗木。
此外,基于西藏干旱半干旱区用传统造林技术成活率低的现状,该院第一个在西藏开展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根粉、固体水对当地常用造林绿化树种成活率影响的实验。近5年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
推荐阅读: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