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30日消息:9月底,中心横河景观带完成了城市家具的施工,添置了20张木质座椅、垃圾桶以及宣传栏等设施,方便市民休闲放松。通州区推动城市建设由打基础、拉框架向重细节、提品质转变。
近年来,通州区围绕“人文、生态、宜居”,持续开展“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实现人居环境、功能品质、特色景观和人文生态全面提升,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5年来,通州投入7000多万元,深入对接南通规划,从功能划分、交通道路、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编制规划近百项,挖掘通州城市“文化基因”。今年,通州区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公共交通、城区供热等11项规划修编项目。
在规划的指引下,通州实施绿满、水韵、畅行等六大行动,做优城市功能,做美城市景观,做强民生保障,实现城市由功能型向生态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9月28日,在海棠园施工现场,已栽种棕榈、香樟等常绿树种,正在进行园路、沙坑、戏水池的施工。海棠园景观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将种植垂丝、八棱、北美等十几种海棠树。项目负责人王磊介绍:“绿地附近有学校、幼儿园以及居民区,在规划建设中,特意增加了儿童娱乐设施,让生态与娱乐相结合。”
通州以《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指引,为市民打造“300米见绿,500米有游园”生活圈,5年多来,投入18亿元,先后建成了南山湖、安康、金通、霞中等大型公园,新增公园绿地400多万平方米。
地绿了,水更要清。通州围绕“水清、水活、水美”目标,深度打造“水韵通州”城市水景观。
9月23日,在南山湖水街西侧连接沟,两名河道管护工人在水面上“巡逻”,打捞水中的杂草、垃圾,保护植入水下的沉水植物;技术员用黑白透明度表盘测试水质的透明度。这条连接沟是南山湖水体与外河相连的“通道”。5月,通州对连接沟进行水生态治理,引入矮生耐寒苦草、刺苦草、轮叶黑藻等3个品种,还投放了少量的青虾、环棱螺等水生动物,实现水体自我净化,透明度超过1米。
通州加大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力度,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改善城区水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让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灵。
9月22日,转河路改造完成十六总港桥梁板安装。转河路连接翠园路和朝阳路,全长近800米,道路将从原先的8米拓宽至12米,改善通州城区北部交通。今年,通州按照建、改、拓、延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施治,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3条,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打开城市发展框架。
完善城市功能,更需要深入居民小区角角落落。9月23日,在通州城区北川门住宅小区,正在进行管道施工。今年,通州投入近千万元,将11个小区列入改造计划,实行雨污分流、二次供水、违建拆除、停车配套、绿化补植、杆线下地等一体化整治。
区住建局局长丁亚军坦言:“我们将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议,优化2017年城建重点工作方案,积极打造人水共生、景城交融的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一批彰显个性特色的新景观、新亮点。”
(来源:通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