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6日消息: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0年,江西省迈上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6年后,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森林已成为江西发展的绿色动力。
年终岁末行走赣鄱大地,“创森”工作如火如荼。一座座森林城市在赣鄱大地崛起,“大地植绿、心中有绿”已成干部群众的共识。绿色串起人文、山水之美,使每个城市绿意盎然,使每个城市放大自身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见缝插绿,播撒绿色乡愁
公园下乡、森林进城、城乡一体,借助森林城市创建,红色圣地江西在绿色层面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相互融合、一体发展,城乡居民乐享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南山公园从一块荒芜之地变成国家4A级景区,林木茂密是登山和练瑜伽的理想之地呢!”九江市社区干部陈丽云微笑地向记者介绍创森带来的巨变。
“该绿的地方都绿起来了,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九江市绿委办主任欧阳卫军说。从2014年开始,九江市“创森”每年投入2亿元,对中心城区各类空地、边角地、公共地实施增绿补绿、见缝插绿,建成了一大批森林单位、森林街道、森林小区。濂溪大道两侧各退让20米大面积植绿,高速公路和铁路之间的狭长废地变成了现在的九派诗廊,拓展了休闲、运动的绿色空间。
2010年,我省掀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热潮。当年,南昌市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千人动员誓师大会,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由此步入“创森”队伍中。
我省对各地市的“创森”工作更是鼎力支持,先后投入“创森”资金达79.11亿元,建成乡村风景林示范点2101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32.26万亩,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不仅让森林包围城市,也让森林成为农村的“绿色银行”。武宁县罗坪镇的长水村森林覆盖率93.7%,是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村民靠“绿”致富发展农家乐,让更多村民看到了吃生态饭的希望。
“创森”,成为全省上下撬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杠杆,各地亮点频现。走进贵溪市,藏红花基地、多肉植物基地、10万只鹦鹉基地,令人神清气爽;余江县,投资2.6亿元建设的2个省级森林公园,凸显森林围城效应;鹰潭市,拥有21个森林乡镇、200个森林村庄、1000个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绿意盎然。
森林进城,森林兴城,民众绿色福祉大幅跃升,赣鄱大地营造出“绿荫里面有乡愁”的美好情景。
大美湿地,塑造生态品牌
水系绿化,绿满江西。在“创森”过程中,不少城市因有水有湿地而魅力倍增。
蓝天碧水、绿意盎然正在绘入共青城的城市版图。走进共青城,就是走进风景区,植被繁茂,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共青城境内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我们做好湿地文章。”谈起“创森”亮点,共青城市农林水务局副局长熊小春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兴建珍珠湖湿地公园、甘露湿地公园等,让湿地伴护城市。在3333公顷的南湖湿地,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这里的生态好得让你只想用心去呵护。”来自清华、复旦大学的鸟类保护专家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湾里的 创森 之路就是保山、护林、治水。”南昌市湾里区林业局局长杜章平说,每年有超千万元的森林防火专项费用,还投入23亿元建成5个污水处理厂。如今,湾里每年产生8000万立方米负氧离子,是南昌市的10多倍,“绿肺”效应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2015年游客达到584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18.78亿元。
“森林水城,美丽南昌”,是南昌的“创森”理念。
南昌是座水城,赣江穿城而过,湖泊散布其间,水域面积占到了全市国土面积的29.8%。“创森”以来,依水增绿护绿成为南昌的城市特点。
市区的艾溪湖湿地公园,水生植物70余万芽、乔木3万余株、地被30万株,是重要的生态地带。这块2600亩的湿地一到周末游客众多,野餐、散步、骑行、休憩,处处是游人的身影。“生态好了,候鸟就来了。”艾溪湖候鸟保护中心主任邹进莲说,园内已有300多只大雁、天鹅和丹顶鹤。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森林公园28处,湿地公园60处,全省湿地面积达91.01万公顷。让人们进入湿地、享用湿地,是江西“创森”惠民工程不变的初心。
心中播绿,“创森”之路在继续
2010年以来,新余、吉安、抚州、南昌、宜春、九江、鹰潭7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如何让这块“金字招牌”更亮?答案是,“创森”步伐永远在路上,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之路上演绎精彩纷呈。
“这是江西省第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博物馆,室内室外超过1万平方米,有150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市民可以体验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争取2017年6月底对外开放。”在九江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内,九江市林业局局长江少文指着尚未完工的建筑群说。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国家森林城市”带来的幸福感,2017年开始,九江市围绕“十三五”规划兴建100个小游园和100个健身小广场,让生态走进百姓生活中。
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借助“创森”,投入500多万元将湾头村打造成湾里区首个湿地型生态民俗村,湿地内种植荷花4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以农家乐为主。“现在每周都要预约,2016年我家的纯收入有10多万元了!”返乡创业村民李桃花在村里办起了“桃花小院”,开心地吃上了环境饭。
人们在享用森林的同时,保护森林更是根植于心。
“目前,全市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8%,广泛开展的营造纪念林以及认建、认养树木等活动,推动了在全社会形成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南昌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是附近的村民,过来义务看护森林。”在南昌市太平镇神龙潭景区,记者碰见了带着红袖标的山林巡护员李维富。
“以前靠山吃山,没少砍树,现在生态恢复得好,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还能依托环境赚钱,当然得保护好它。”李维富说。据介绍,这附近还有不少的护林员,都是附近村民自发组织,义务劳动。
城中林荫气爽,郊外水碧山青,乡村花果飘香……如今,这样的美景在江西各地随处可见,但江西人并未满足,“创森”之路仍在继续。
推荐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