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乡村风貌难挡城市化 仿古仿洋盛行

2017年02月24日 15:04半月谈吴振东

中国园林网2月24日消息:近年来,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镇等项目在各地快速推进,一批村镇旧貌换新颜;但同时,“千村一面”“仿古村”等现象使乡村风貌保护工作堪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张立带领团队对全国13个省份480个村开展了田野调查,涵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近郊村与远郊村、民族村与传统文化村等48个村落类型。

乡村风貌现四大危机

记者:乡村风貌的危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张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乡村风貌正在遭到不同程度冲击,面临多重危机。

首先是乡村风貌城市化、趋同化。调查发现,乡村建筑风格凸显出难以阻挡的城市化趋势,城市审美取向广泛介入乡村建设。村庄面貌正变得样板化:传统民居不断被拆建成独立式小楼房,传统夯土建筑不断被建成砖瓦房……

其次,仿古、仿洋盛行。部分村庄为迎合游客忽视当地环境风貌和气候特征,建设休闲度假区,一味模仿西式建筑或所谓中式建筑和乡土建筑;更有一些村庄在建设中仿制了大批假古董,或是仿宋一条街。

第三是场所景观杂乱化和人工化。目前不少村庄场所景观建设处于低层次阶段,粗制滥造,难以与自然景观融合。一些开发者热衷圈地造景,将自然田园景观变成人工化游乐园。

第四是缺少社会人文风貌支撑。调查发现,传统乡村社会正处在解构过程中,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乡土建筑等物质环境维护翻修艰难,也导致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接续困难。历经千百年的乡土记忆和习俗有可能中断,将使“乡愁”的展现失去其乡土特色。

乡村保护存三大困境

记者: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张立:传统乡土文化日渐式微。调查发现,年轻人对村庄普遍缺乏认同,传统文化甚至被认为是封建和落后的。年龄越小的村民,越想迁出农村。访谈数据显示,45%村民认为村里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地方,认为传统民居有文化价值的仅占12%,觉得祠堂庙宇有文化特色的约占28%。

政策干预不当。由于农村项目建设和考核周期短,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工作时希望短期见效,忽视文化底蕴、特色挖掘和群众真正需求,而追求“短平快”的面上成绩,如外墙修饰、道路美化等,很多几百年沉淀形成的“斑驳”墙面被粉刷一新……

学科理论研究滞后。长期以来,乡村规划学科建设与研究处于相对薄弱地位,在不少地方实践中,出现了以城市规划手段建设乡村的现象。

美丽乡村需六措并举

记者:传统一旦丧失将难以挽回,乡村风貌保护有哪些策略?

张立:如果农村变得千篇一律,损失的是民族的文化传统。怎么做?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于城乡接合部一般乡村,要纳入城镇统筹规划;对于有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要为维系和传承其文化价值创造条件;对于有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特色的村庄,要整体保护。

二要突出村民主体。村民是村庄的建设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资本和村民三方应协调互动,注重培育并发挥民间团体的功能。

三要将传统传承与时代相融。既挖掘地方特色,又与时代相融,如此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四要保护与发展并重。对于乡村风貌保护而言,其前提仍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否则,破坏风貌的驱动力就永远存在。要统筹安排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创新政府支援的组织模式,提高支援效能;改革政绩考核激励机制,并注重激发村庄内生改造动力,共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五要加强理论研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学界要加快乡村规划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各地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引。另外也要提高政府各级决策者、实施者的审美素养,避免“好心办坏事”。

六要立法保护乡村风貌。法国、日本、韩国已相继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景观风貌的公共财产属性,保护各自的“历史风致”。对于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立法保护乡村风貌非常必要。

推荐阅读:

浙江:副省长批示肯定衢州市美丽农村公路建设

国际劳工组织: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助力农村脱贫

江苏盐城:农村绿化 年内新建森林村庄100个

兰州市将列支农村保洁专项资金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