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4日消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探索保护发展双赢之路;进一步完善思路、创新举措,实化措施,让彩云之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代表委员热议云南如何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
绿色家园需要大家护
大江之源,大山之巅,云南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但同时,特殊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也让云南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面对这样的省情,代表委员们认为,云南要倍加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好、利用好云南最宝贵的“绿色财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提出严格要求。袁驷代表说,“这对云南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桂柏代表认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云南的优势。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工作必须层层推进压实责任。”
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也要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何春委员建议,应该重视规划,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赛勐代表说,沿边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独特性,是沿边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优势,对沿边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要增加资金补助,重点解决好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
变“云南绿”为“云南金”
既守住“绿色本金”,又收获“生态红利”,探索发展与保护双赢之道,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曾华委员建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云南宝贵的自然优势。在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提质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李克强总理提到‘打好蓝天保卫战’时,现场代表热烈鼓掌。云南省、昆明市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我们要保护好生态, 实现永久的 ‘昆明蓝’。”王喜良代表认为,云南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就要进一步发挥好水能资源富集、清洁能源产业日益壮大这一优势。他说,目前云南清洁能源发电还处于富余状态,完全可以把消纳富余水电与促进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让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今年肖燕委员带来的提案就是关于推广“稻鱼共作”模式,开拓哈尼梯田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路径。“稻鱼共作”的做法改变了哈尼梯田只种一季水稻的耕作模式,可以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粮鱼双赢”和农民增收致富。
用制度为绿色护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去年,我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如何运用生态补偿这个经济手段实现“绿”“富”共赢,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很多生态功能重点区域,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是这样的地方。“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和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的基础上,怒江的生态才能得以更好保护。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也才能更多地投身于资源的保护。”熊元德代表建议,在怒江开展整州“以电代柴”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 生态保护良性循环,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保护好怒江的绿水青山。
李松泉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对天然林实施保护以后,部分林农的收入降低了,导致林农积极性不高。“过去一亩林地的收入一年至少有几百块钱,多的有上千元。因为除了割松脂,还能砍伐树木,卖给木材厂。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而国家的补偿标准一亩地仅仅为10块钱,这样就等于林农保护了林子,而收入却减少了。建议国家进一步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入市场主体,创新模式扶持带动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增加收入,才能激发农民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