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6日消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这意味着,公园建设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已上升至更高层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人大代表、市长邓伟根对此深受鼓舞。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门在这方面(公园城市建设)做到了全国率先,有探索有突破。
据悉,“国家公园体制”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9月我国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而早在2015年年初,江门已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公园城市”,并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城市里建公园”到“公园里建城市”,江门市公园建设从观念上实现质的转变。两年后的今天,江门全市已建成916个各类公园,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的全市域公园体系,一座大地园林化的生态城市已崛起于珠江西岸。
全国率先启动
公园城市建设
国家公园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2015年9月,国家公园一词走进我国公众视野,其理念是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
江门,珠江西岸的一颗“绿翡翠”,自然资源天赋异禀。自2012年以来,江门市大力推进“森林围城,树林进城”和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生活幸福感步步跃升。面向未来,江门应如何进一步把这些宝贵资源打造成让人享受的公共产品,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公共设施?
2015年1月,时任代市长的邓伟根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要把天生丽质的自然资源变成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从“城市建公园”转变为“公园建城市”。当年2月,“公园城市”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出“全国率先”。公园城市怎么建?邓伟根曾不止一次在其微信公众号“樵山潮人”中作出阐述:“过去大家普遍认为是在城市里建公园,公园城市是用公园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把城市融入其所在的自然环境背景中,而不是仅仅关注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建设,这是一个观念性的根本转变。9500多平方公里的五邑大地当中各种地形地貌都有,我们是探索在大地公园化的背景中建自己的城市。”
2015年4月,《江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出台,通过统筹五邑城乡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在不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土地性质、主要用途以及保证水体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配套设施、推进大地公园化,构建市域公园体系,公园城市建设正式启动。《纲要》提出,至2020年,7个龙头公园完成整体提升;全市1324个村居各至少建成1个公园,实现村居公园全覆盖;73个镇(街)各至少建成1个镇级公园;三区四市主城区各至少新建2个综合性公园;全市共建成7个特色田园风光公园,61个森林公园;新建慢行系统和城乡绿廊350公里;建成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排在全省前列。
全国率先出台
市域公园分级标准
短短两年时间,截至2016年年底,江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园916个,包括:龙头公园7个,特色田园风光公园7个,综合性公园7个,湿地公园8个,森林公园62个,村居公园773个,镇级公园52个。仅去年一年,全市完成新建改建的村居公园就达443个、镇级公园21个,完成新建慢行系统和城乡绿廊90公里。
从量变到质变,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市域公园体系,已在9500多平方公里的五邑大地扎下根来。去年8月,江门公园城市建设再创一项“全国率先”,出台《江门市各级公园建设标准指引》,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和规范,根据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按公园规模、内容、服务对象和范围,将全市各类公园分成市、县、镇、村四级,并统一标识。
市域公园分级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各级公园的游憩服务、改善环境和防灾避险等作用,提高各级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尤其是标识的统一,以市树蒲葵和绿地组合代表各级公园形象,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理念在全国超前。
未来一年多时间里,江门市将实现所有公园统一标识,整合公园城市一张图,让市民游客对全市公园设置、布局一目了然,方便公众就近享受公园城市成果。“樵山潮人”指出,“市级公园不等同于市建、市办,而是指水平达到了市级标准,各市(区)、镇(街)也可以建市级公园,正如市里可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的公园一样。”
去年,江门市公园城市建设还传来了一个喜讯,新会小鸟天堂和开平孔雀湖入选国家湿地公园。此外,江门市还有一批省级公园正在建设,这意味着江门已形成从国家、省,到市、县、镇、村的六级公园体系。
今年3月,市长邓伟根率队到国家园林局汇报创森工作,并着重谈到了公园城市建设与创森工作的紧密结合,并表示江门将积极融入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作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的一员,江门特色在哪里?那就是公园城市。邓伟根指出:“我们首提公园城市是带着使命与任务的,要打造公园城市中的国家森林城市,这也是有江门特色的创森之路。”
推荐阅读: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