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1日消息: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鲜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美好的载体。花卉业成为获利颇丰的朝阳产业,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环保难关”。
花卉产业发展迅速
3月15日,33岁的徐女士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花店,花37元买了一束花,包括5朵玫瑰,每朵5元;4朵康乃馨,每朵3元。近两年来,爱花的她几乎每周至少光顾一次这家花店,花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如玫瑰,一般花店都有5~6种,小雏菊也能看到3~4个品种。但她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离开枝头的花,可能来自云南、山东等省的田间地头,跨越数百数千公里,与时间赛跑,确保到她手上依然新鲜可人。
如果说以前的鲜花多用在婚庆、会议等礼仪消费领域,那么近几年则逐渐向家庭日常消费延伸,走进了普通人的客厅、办公桌。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国20多个省份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从收益来看,通常花卉的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比如在河南洛阳,平均每养两盆高质量的牡丹花,相当于种植500公斤小麦的经济效益。近10年来,中国花卉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相关花卉产业报告研究显示,国内已形成一定的花卉生产格局,比如鲜切花(指从活体植株上切取的)生产逐渐以云南、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为主;盆花则涌现出一批优势产品,如福建的多肉植物、江苏华盛的杜鹃、广东的兰花等。与此同时,国际花木市场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等)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球闻名的花卉大国荷兰,每年花卉产业可创造50亿欧元的价值;在哥伦比亚,花卉出口业就业人数超过7万人。
使土壤和水体不堪重负
巨大的经济效益催生花卉业的扩张,但也带来了不少环保隐患。
一是土壤功能严重衰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表示,花卉种植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使土壤健康功能严重衰退,生产性能大幅降低。例如,在山东、云南等省份的一些花卉产区,农民不得不采取深翻底土、增加客土甚至更换地块的方式减缓产量下降。花卉的病虫也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药物使用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从而陷入“病虫害重——增施农药——土壤毒性加剧——病虫害重”的怪圈。
二是污染水体。专家表示,大量使用农药后,仅有0.1%左右的农药作用于目标病虫,大部分农药会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这是指在农村各项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业内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由于种植花卉价值高,花农舍得投入使用包括化肥、杀虫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昆明市环保局就规定,在牛栏江流域划定保护区域,河道核心区内70%的区域禁止种植花卉,并限制大棚蔬菜种植。
三是影响人体健康。有的花农种花、修剪等不穿戴防护服,很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农药。在大量种植羽叶蕨(多用于插花)的哥斯达黎加,政府被指控未能妥善保护劳工健康,调查显示,50%以上的调查对象至少患有一种农药暴露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等。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一项研究还发现,花卉种植区的儿童出现夜惊、烦躁、多汗的数量多,且身高、体重稍低于全国水平。
让绿色产业真正绿起来
花卉业本身是绿色产业,要减少滥用化肥、农药等负面影响,高利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做好预防病虫害工作,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比如,不一味追求利润,而是减少花卉种植密度,控制大棚湿度、通风等;采取多种方式防治害虫对花卉的侵害,还可利用“以虫治虫”的方法,即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有害病虫的数量,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害虫,还能减少药剂的污染。花农还要加强保护有益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使其适量繁殖,充分利用。
此外,国际上也逐渐重视花卉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世界热带雨林联盟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组织(SAN)的成员正在敦促花卉生产企业加入认证和贴标计划,其标准是花卉栽培产业禁止使用任何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美国环保局、欧盟禁止使用的农药。花卉大国荷兰则实施“MPS认证”,主要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氮磷肥料及能源的使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打分,并根据结果分为A、B、C三级,以降低花卉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能源消耗。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高利
推荐阅读: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