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供图
中国园林网6月28日消息:经过抢修团队连续十九天的施工,受损的外白渡桥已基本“康复”,于今天(24日)凌晨五点恢复正常通行,比原定计划提前了20个小时。据市路政部门介绍,经过抢修团队精心的施工,受损处的钢结构杆件已经全部矫正、更换和铆接完毕,喷涂上了银灰色的新漆;桥面东侧,因管线维修需要打开的木质人行道板已经全部重新安装完毕。
昨晚,外白渡桥整座大桥的景观灯正式亮起,重现百年老桥的宏伟英姿。晚上8点半,记者在外白渡桥上看到,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外滩的游客依然不减。夜色中,亮灯的外白渡桥格外迷人,只在一侧的人行道上来回走上一圈,就撞见两对新人在拍婚纱照,还有好几批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自拍。
外白渡桥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在今年4月25日凌晨5时许,一辆土方车由南向北行至外白渡桥北侧桥跨时发生撞击事故,致使主桁腹杆的构件处有5处发生断裂、变形损伤,情况十分危急。路政部门马上对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并将桥梁的荷载等级降到了10吨。
事故发生后,曾负责外白渡桥2008年大修工程的上海市政总院也临危受命,赶到现场勘察。“当时不仅要对‘外伤’现场测量,回去再对比2008年大修时的设计资料,来判断损伤程度。检测单位还采用金属超声探伤方法,对附近节点构件和节点板进行‘内伤’检查。”外白渡桥抢修方案设计负责人、上海市政总院大桥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春雷回忆道,在等待检测报告的同时,他们也着手考虑起修复方案。
几天后,外白渡桥的“病理报告”出炉了——最严重的一根竖杆底部的角钢已局部断裂,主桁架上也有四处杆件扭曲变形。为了减少施工期间对周边交通的影响,他们在考虑抢修方案时对临时支承方案、履带吊方案和无支承方案3个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选择了无支承方案,在主桁两个节间设临时三角支撑,不设外部支承,此方案对交通影响最小。此外,考虑到外白渡桥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外白渡桥的立面和结构体系均不改变,修复的构件全部采用铆接,做到“修旧如故”。
铆接施工是整个抢修工程的关键一环。上海船厂挑选了40余名曾经参加过2008年外白渡桥大修施工、富有铆接技术经验的老技师,采用风枪热铆铆合工艺,圆满的完成了205只半圆头铆钉的铆接任务。相比现在常用的焊接施工,铆接施工工艺复杂,耗时耗力。完成一套工艺流程需要多人同时操作。先烧钉,将铆钉加热到1050—1150℃,再有专人负责传递送入钉孔,最后两边靠两个人来共同用铆钉枪将其固定。接钉与喂钉都必须迅速,在铆钉温度降至500—600℃之前完成。有缺陷和加热温度不够的铆钉,都不能使用。
外白渡桥“康复”了,但后续仍将进行监测。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李俊表示,根据抢修工程跟踪监测结果来看,整个桥梁结构处于稳定的弹性工作状态。通车后,桥梁监测单位——上海市建科院还将继续对桥梁姿态进行持续的监测,为评估结构在外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阅读: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