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对我们的意义越来越大

2017年08月31日 10:00新华每日电讯5版储兴华 周文冲 侯文坤 周相吉

中国园林网8月31日消息:“那时候,我们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地砍树,公路修到哪,树就砍到哪,大树几乎都被砍光了。”1982年在重庆江津四面山林场参加工作的顾培全说,“高峰期我一天要砍10棵树。”

但是,砍树并没有让他们富起来。顾培全说,算下来砍一棵树也就挣1毛钱。由于山里运输条件差,许多大树砍倒后就往山下滚着运,一些树木“滚”到山脚已被“摔”成了烧火棍子。

与当年不一样了,记者近日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西藏天然林保护区采访了解到,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通过退休、移交当地、一次性安置等方式,大幅调减林区庞大的职工队伍。贵州从1.2万人调减到现在的5700人,云南由3.8万人调减到8000人,四川从10万人调减到2万多人……成千上万像顾培全一样的伐木工,放下刀斧电锯,从事森林管护、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和林下资源开发,成为森林的守护人和受益者。

2004年,顾培全所在的四面山林场进行体制改革,“一场两治”,一边是主抓森林管护的事业单位森林资源管理局,另一边是负责旅游开发的区属国企四面山旅游发展公司。四面山森管局党总支书记凌波向记者介绍,森管局着重保护林子,旅游公司着重开发森林旅游资源,两边都干专业的事,既实现了保护,又让资源发挥了效益。

依托森林资源,四面山建成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过去人迹罕至的土地岩、珍珠湖、望乡台现在都成了景点。2016年景区接待游客99.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8.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8亿元。

顾培全虽然没有像林场其他90名员工那样转到旅游公司,而是留在大窝铺管护站做了一名护林员,但他的工资已由财政兜底拨付,现在每月收入4500元。

“以前每个月就指望那点管护森林的工资,心里发慌,现在有了小‘产业’,有盼头了。”张平1997年到云南省南盘江林业局更新队工作,第二年就赶上了天保工程。他历经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型,承受过收入给他和家庭带来的压力。

南盘江林业局曾是全国136户重点森工企业之一,1998年开始,长江上游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如何让伐木工们“转业”后有新的“生计”?南盘江林业局探索以生长周期较短的林下经济,来支撑生长期长的森林资源管护,以“家庭林场”模式引导职工承包荒山林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林下种植养殖业。

张平一家三口承包了300多亩荒山,以种植速生杉树为主,后又陆续种了杨梅、脐橙,林下又养了几百只鸡。“脐橙还没挂果,30多亩杨梅每年能带来两三万元收入,养的鸡一年也能卖到2万元左右。加上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日子过得不错。”

开办家庭林场依托的是林地。“护好林子就是保护我们饭碗。家庭林场搞起来后,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了。原先每年都由上级统一组织森林抚育,查看病虫害、清理杂草等,现在我们都主动干了。”张平说。

“过去巡山一天要走20公里。”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四川省洪雅林场参加工作的巫炳松说,现在他从事的是一个“新型工种”——森林康养服务。

兴起于欧洲的森林康养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它不同于简单、短暂的森林旅游。“要在林子里住一段时间。游客能充分享受到森林带来的各种体验,如食疗、瑜伽、森林禅茶、林中漫步等,促进身心健康。”巫炳松说,他和同事利用各种机会,向森林康养专家学习了许多有关森林康养知识和方法。

在洪雅林场380名林业职工中,有100多人像巫炳松一样,从事森林康养接待工作。去年,巫炳松参与接待了179批次的游客,洪雅林场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去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森林对我们的意义越来越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真切。”巫炳松说。

推荐阅读:

福建:三明市保护森林生态安全有实效

安庆到2021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海南:上半年森林旅游游客量339万人次 旅游收入4.29亿

海南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