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雕塑被摸成“秃顶”别全怨乘客

2018年01月15日 14:03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中国园林网1月15日消息:日前,有网友报料称,地铁国家图书馆站的摆件雕塑的头因为经常被路人摸,头顶已经像是“秃”了一样。昨日,在地铁国家图书馆站看到,有乘客伸手摸雕塑的情况存在。据国家图书馆站的站长介绍,雕塑是2009年建站时就存在的,确实会有乘客在路过时“摸一把”雕塑,大多数人是因为好奇,一般儿童占比较大。但因站内客流量较大,工作人员也很难做到一一制止。(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地铁站内的雕塑被摸成“秃顶”,这令人感到惋惜。本来,两座雕塑被放置于国家图书馆地铁站的站厅内,是为了增强这个地铁站的特色,却遭来乘客的“顺手一摸”,以至于两座雕塑都被摸成了“秃顶”,这不仅令创作者痛惜,也影响欣赏,更有悖于文明。那些“素质差”的过往乘客,就该受到批评和指责。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两座雕塑并不是很大,算上底座约半人高,分别在距离地铁站的A、B口方向和C、D口进站后20米左右的位置,一左一右地立在地铁4号线与9号线换乘必经之路的两个楼梯口中间。就是说,两座雕塑都在乘客路过时的必经之处,很方便其“顺手一摸”,加上客流量很大,员工照顾不到,很难完全阻止雕塑常被乘客顺手触摸,这就加剧了雕塑变“秃”速度。

既然过往乘客是“顺手一摸”,那为何不能让这俩雕塑不能被“顺手一摸”,或者说“摸”起来费事、不方便,或者干脆就没有被摸的可能呢?是的,每天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乘车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各自的修养、素养等也必然千差万别。有些人素养高、修养好,就是方便也不会主动摸雕塑。可有些人就不同了,看到什么都感到好奇,要是一伸手就能摸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难免顺手摸一下。还有一些人修养差,不仅“顺手一摸”,且还使劲地摸,天长日久,就使两座雕像越来越“秃”。

可见,两座雕塑摆放的位置显眼,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如果建一个围栏,或划定一个不可进入的区域等,就有可能减少“顺手一摸”的几率。更重要的是,两座雕塑被摆放的位置可能就有问题,试想,如果来往的乘客不能“顺手”摸到雕像,那是不是就可以降低其被摸的次数?所以,在雕像被摸这件事上,并不全是乘客的错,尤其是对“顺手一摸”大军中占多数的儿童来说,只要“顺手”能摸,岂能不“摸”?

近年,像雕塑被摸成“秃顶”,著名景点中的炉子、池子被扔钱扔得“钱满为患”,不时被媒体报道。雷峰塔景区被游客“砸钱”的烦恼即是生动一例。对此,景区感到无奈,“保护遗址请勿抛物”的警示标语还是无法阻挡游客扔币。然而,把责任都推给游客看似不妥,有“不良”游客不假,但恐怕还有景区的管理“不善”。不能仅是帖出“谢绝扔钱”或“爱护文物”之类的告示后,就不管不问了,还要想办法让游客无法把钱扔进去。

而对雕像被摸成“秃顶”也是一样,对那些“信则灵”的游客来说,其陋习难改是一方面,而管理措施不力就是另一个方面。疏于管理,游客扔下的钱没有及时清理,以至于游客认为扔钱是默许。同理,就地铁站雕像被摸成“秃顶”来说,如果来往乘客总能“顺手一摸”,时间长了乘客还以为这些雕像就是放在那里让人摸的。即便是明知道雕像不是供人摸的,如果太方便摸,要想管住那双想摸的手,对任何人来说恐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由此,地铁雕塑被摸成“秃顶”别全怨乘客,乘客当然有责任,但如果在选择雕像摆放位置之前,就把乘客的好奇心理考虑在内,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后果。而雕塑被摸成“秃顶”不完全是乘客素质低、休养差,设计和管理上也需反思。(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推荐阅读:

希腊古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来沪

太原:卡通狗造型的巨型雕塑吸引关注

“朋友圈”晒雪景 西安街头雕塑裹上“银装”

苏州一商场搭巨型滑梯 雕塑造型辣眼睛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