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日消息:12月1日,2018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荷兰MLA+建筑规划事务所设计总监马库斯·阿彭泽勒(Markus Appenzeller)发表名为“田园生活-摆脱城市喧嚣,回归故乡热土”的主题演讲,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马库斯·阿彭泽勒:大家好,我们是一个全球公司,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开业,现在已经在南美有非常多的活动,在欧洲、俄罗斯、中国都有开设办公室,特别是在中国深圳有开设办公室。我们和很多学术界一起合作做了一些城市化的项目。今天将会讲到文化遗产和农村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今天已经讲到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我希望能说一下从现在开始到未来,我们可以为农村所提供一些什么,我们又必须要提供什么。从另外一个方面,除了农村以外,在城市方面,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使一切可以良好运作。
大家可以看到,人们是在迁徙的。这个摄影照片告诉我们现在在中国农村越来越多人是移到其他地方,所以农村的农心化比较严重,比如说现在五分之三的人还留在农村里,但是有越来越多人都迁移到城市。从全球来讲,都市化进程特别快,同时在全球方面也并不是说乡村人就完全空心化了,其实乡村也有越来越多人居住。中国是要比其他国家走得更加前沿,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增长在乡村是很早就已经有了反迁的过程,而且很早时候就有非常多人已经从乡村移到其他地方,所以大概在2005年的时候,乡村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就往下降了,因此也就是说现在城镇人口和乡镇人口有巨大的差异。
在人口发展上做一个对比,特别是在东部省份城市,有很多人都迁徙到城市,在西部的增长也是很快,主要是因为一些新迁移的项目。但是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差异很大,有越来越多人居住在城市,但是中国仍然有很多农村,那为什么人们要迁移,有很多原因:第一个是因为经济的驱动,因为经济的差异和城市人口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在农村工作和工厂工作收入差异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农村,很多人虽然自己想要住在农村,但是还会因为经济原因移到城市。第二,吸引人才,越来越多人才会移到城市,会成为一个聚集效益。第三,人吸引人。现在有很多人聚集在这里,就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就好象是一个循环,因为最后会导致越来越多人都居住在这个地方,因为他们愿意在城市聚集,农村的空心化会越来越严重。现在随着人口的变化,可能就会留给村庄不同废墟。一种是自然侵占,自然占领了农村,因为这些建筑都没有人居住了,你也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模式,比如说城市非地,还有低密度的蔓延,有很多自然生态被侵占了,他们被摧毁了,因为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少了,自然资源就会被破坏了,所以居住人越来越少。或许城市化也是人类的救星,但我们还是要想到,如果我们要理解城市化和乡村化,以一种正确方式来理解的话,他我们就可以让城市化变成我们一个助手。
现在有很多证据表明了这样的说明是对的,比如说像城市能效更高,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大城市的能效水平更加高一些,二氧化碳排放更加少一些,伦敦能效是最高的,无论是微观经济下看还是宏观经济条件下都是如此。在美国纽约也是更加高能效,特别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更加如此。还有一点跟经济学密切相关,因为位于城市来讲,要比其他地方的GDP更加高,而且空间利用也更加有效,这是乡村带来不了的,如果把所有人聚集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伦敦虽然密度很大,但是这里有大量支持城市化事件的空间,如果69亿人口将居住在一个伦敦密度相当的城市,他们只需要很小的面积就可以把所有人口容纳进来了。因此我们在去考虑乡村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发现乡村也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挑战。首先是能源转型,在目前现有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审视看看,如果不想要使用核能,就可以有太阳能或风能,我们也需要更多空间建风能电厂,同时需要有大面积的增长,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并不一定都是太能或风能,需要有更大的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全球人口也在不停的增长,我们需要为动物创造更多的栖息地,很多动物也灭绝了,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生物的栖息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空间缓解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效应。图中绿色的区域是需要有6900万的平方公里森林才可以存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要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因此必须要改变生活方式。
乡村化议程,主要包括四大方面,首先是让乡村地区供养城市,城市需要借助这个区域缓解人们对自然产生的影响,需要对人类活动更加的集中,同时也提供不同娱乐和替代性生活方式。替代性生活方式是指在城市外围生活,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供养城市,怎么样为城市创造更加高密度的能源景观,我们需要思考能源生产,需要思考有什么新的方法。同时荷兰是我所生活的地方,我们也在针对整个国家思考一个过渡性的国家计划,让他成为碳中性的国家,到2050年能够创造一个怎么样的空间,才能变成碳中性的国家。同时也在思考需要一个小规模的景观是不够的,我们要思考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才能提供需要的能源。同时要从大区域向小区域进行分析。我们看一些哪些空间可以重新思考和审视用于能源生产。一体化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将这一系列要素整合在一起,能否想到新形式,新的能源生产的方式,对这个区域和能源生产进行界定,有一些可能是临时性,如果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能够有更多温室,我们是否可以用作暂时性的太阳能能源厂。再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如何为整个能源生产作出相应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汽车车道的表面,汽车表面也能够成为太阳能收集的区域。更为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一体化的方式考量整个生态系统,不仅仅考虑到能源的生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相应的娱乐,所有的功能要加以整合。同时,不仅仅要为城市提供能源,同时要为城市提供食品,他们需要进行食物生产,我们之前也讲到城市种植业,但是仅仅依靠生产是没有办法满足需求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方式进行食物生产。在荷兰运用更加工业化的方式进行食品生产,与此同时也发现用高科技能够提高植物产量,能够给农民提供更好的收入,之前他们有食品生产厂是位于乡村地带,这也让荷兰的食品成为全球第六大出口国,虽然国家面积比较小,但是食品出口量非常可观,同时要创造区间,看看未被开发的自然区域,不是把所有区域都运用于农业种植和产品。我们要思考和应用技术力量,怎么应用智慧农场、智慧农业更好的进行施肥、育种、灌溉。当我们收获农产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新技术可以加以应用,提高食品产量,并且改变农户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释放出来,让他们担任起农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同时我们也需要水,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其实水资源的分配也非常不平均,要么就是一些地方水资源太多,要么一些地方水资源不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地方需要思考储水和水处理的情况,要思考洪水对下游地方产生的风险,与此同时也要更好的提供水供应,让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良好的循环和互动。这样城市就能够有稳定的水供应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加以整合,这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地貌,地表水的存储使得雨水被应约农业,也降低了下游的洪涝风险。印度尼西亚也有一个项目,我们尝试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储水设施加以整合,让雨水可以用于农业和饮用水,进行雨水收集和汇集。
我们需要减少人类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界定并且拓展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需要对他们加以保护,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够成为动物的栖息地,庇护所。同时他们也可以开发品质独特的娱乐区和休闲区。这里有一个德国的例子,不久前这个区域叫黑森林区,就是保护区,任何施工都越来越难在这个区域进行开展,同时也提升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估的标准,用来更好的保护这个区域的自然生态。我们一点一点在那里建一些房子和设施,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栖息地可言,因此我们重视这个保护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进行植树重建栖息地,在德国东部有一个煤炭厂,是相对开放的区域,现在不再使用了,更多是用于植树还林,用于新的人造景观区。之前很多在这里生活的物种再次回到这里,不仅仅是这次也成为新的栖息地和娱乐地,之前是污染很严重区域,现在经过改造和修复变成健康的区域,与此同时我们要建更多的树,中国也有这样的目标,希望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我们也要让人类的活动更加聚集在这个区域,我们也要确保在乡村地区也有类似的地方,也会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得维护成本比较高。所以必须要做一件事,要进行管理,要尽可能的集中活动,减少污染和排放,同时我们也是画了一个红线,对于现在有的城市画的红线,我们不可以超过红线进行建设,我们要限制增长区域。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想法,让大家怎么样合理集中式使用空间。如何利用城市的复杂性,让它在经济上面既可以有作为,同时在系统上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好的性能,让它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另外一点,我们必须要进行重平衡,这就是在伦敦的绿带,如果是在绿带就不可以有任何的建筑和土地使用,大家就会知道在1994年的时候就已经搭建了这样的工作机制,这样一种监管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定义什么样的是绿色走廊,绿色走廊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责和作用,在绿色走廊旁边还可能设计居住区,但是居住区旁边还可以设计绿化带。
我们就是要让农村有新的功能,有新的身份,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这是一个学校的内景,看起来好象是体育场,是非常有意思的人类集中的地方,在农村都市化的时候,我们仍然希望让大家居住在乡村的房子里面,但是他们仍然有一些地方是进行互动和交流的,比如我们在农村为了防止空心化要提供基础设施,像学校、图书馆,这样可以吸引人才留在这个区域里面,就让这个农村保持社交的功能,就有可能吸引更多城市人口移到农村,像一些作家和IT人员可能就会从城市搬农村,因为基础设施良好,并且环境非常适宜。
当我们说聚集人类活动的时候还意味着有一些地方是限制进入的,比如刚才说如果让大家走进自然,同时也有一些方式让人们不走进自然,不走进一些限制的区域,比如说像是国家公园的设置等等,这些可能只为某一些人开放,比如只为旅行者开放或让大家禁止有一些限制可以更好的保护自然资源。还有一些是让人们完全不能进入的,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想要反对旅游业,而是为了保护景观,假如说旅客来到这里,破坏了这里的景观,那就得不偿失,你可以限制一些区域完全不允许游客的进入或人类进入。我们还需要重新思考一些乡村的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很多新的方式,比如这个社区的农村生活方式,教授武术,这是一个本土的想法,当地草根的想法,但也是逐步推广起来,而且世界上还看到有很多旅游规划书,实际上旅游规划书也谈到一些乡村以及乡村的一些活动,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某一个空间规划,所有规划都只是关注经济的层面,比如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并没有真正想到当地人可以到什么地方,如何保持生态自然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还有一个新农村发展模式,比如来自于瑞士东部一个传统的小镇,这里有很多人都搬迁到大城市,当地乡村就想要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想要把很多当地人聚集起来,不断的翻修自己的房子,他们和现代艺术家一起合作,把房子重修了。如果你仔细看仍然可以看到哪些房子是旧的,哪些房子是新的,但是通过翻修完全改变了乡村的形象,而且农民也发展出了一个新的经济方式,当然旅游业是其中一个部分,但是也会想说可以卖什么样的当地产品,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新点子,于是他们生产了香肠,他们之前是没有做过香肠,现在把香肠做出来了卖给游客,同时也卖给全世界各个地方,这就像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和技术,但是给了农村一个新生,让农村可以运用传统的技术,但同时又不会失去原滋原味,同时还可以获取非常丰厚的报酬。这是德国的一个小村子,这个村子的工业慢慢倒下来,人也流失了,于是就把整个村子变成一个户外的购物村,整个村子都变成奥特莱斯,就变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大家就会来这里购物,甚至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购物。每天游客来买东西都可以激发当地的经济,购物村禁止就是完全把零售业包揽进去了,把购物体验放在城市每一个角落中,就是用原先建筑做成了奥特莱斯。这是一个商业发展的途径。这样的概念可能更多是一种城市化的概念,不是乡村的概念,因为更多是注重质量的发展。
另外就是将自然和人工进行融合,比如花田世界,也是建立在村之上的,其实就是用花的概念,自然的概念和树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放在村子上,创造出特别的景象,当然也是有用一些非常独特的条件,当然他们是希望做旅游目的地。比如这个地方是广东,可以直接打车过去或坐公共交通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这是非常小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对于当地也是未来的一种驱动力。
乡村化的议程总结一下,对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和流失是一个问题,但是也带来一个潜力,因为对于乡村非常有意义,因为也可以有机会让乡村变成潜力的发展点,比如说加强乡村能效或者开创新的经济模式,但是必须要有一个主体规划,比如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如何让动物和资源融合在一起,让自然资源和人类融合在一起,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谢谢各位!
本稿为大会速记翻译稿,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推荐阅读:
【艾景奖现场】Luis Paulo Faria Ribeiro:融合特色的全球景观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