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树悲歌 洞庭之殇

2018年01月04日 11:03经济参考报段羡菊 周勉 史卫燕

中国园林网1月4日消息:近300万根欧美黑杨倒下了,这悲壮的一幕既令人为洞庭湖这场生态救赎额手称庆,也让人为之心痛不已。

心痛,是因为其中相当多杨树还是幼苗,尚未成材,砍伐变卖难以挽回成本,浪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心痛,是因为砍伐后所遗留的生态问题,比如树根的对待,沟渠的处理,还十分棘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小的成本去修复。心痛,是因为洞庭湖区的人民,多年来一直在苦苦追逐能够带动富裕的产业,但一次次折戟沉沙,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

刚刚落下帷幕的“杨癫疯”,只不过是在洞庭湖上演的多幕剧中的一出而已。

“麻风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服装市场上出现麻纺织品的消费热潮。湖南农村本来有种苎麻的传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科学研究所,就设在南洞庭的湖南省益阳沅江市。在涨价的带动下,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的沅江市,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苎麻,产量占据全国县级头把交椅,一些农家一度因此致富。沅江被外界调侃患上“麻风病”。然而,好景不长,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麻纺织品市场趋冷,产业没有升级,沅江的苎麻价格一落千丈。很多农户损失惨重,沅江市和湖南省几家相当规模的苎麻纺织厂倒闭,曾经风光无限的益阳市知名麻纺企业益鑫泰也黯然失色。

“甲鱼疯”:就在沅江的“麻风病”病重之时,位于相邻西洞庭核心地带的常德市汉寿县,甲鱼产业开始风光登场。沅水在汉寿境内注入西洞庭湖,汉寿县境内水面宽广,湖塘众多,当地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摸索人工养殖甲鱼。上世纪末,汉寿甲鱼产业达到历史巅峰。资料显示,汉寿县在1998年共养殖5万亩甲鱼,年产量达600万只。由于产量暴涨,品质泛滥,本世纪初,汉寿甲鱼产业雪崩式下滑,大幅度萎缩。近年来在龙头企业介入下,掉入低谷的甲鱼产业有所恢复。

“珍珠疯”:当甲鱼产业走下坡路时,产业的“接力棒”又传到了珍珠手中。珍珠市场主要在东南亚,加工出口在浙江诸暨,养殖落户到了洞庭湖区。尤其以常德为最。2000年,记者到常德安乡、鼎城等乡村,在水面铺设一道道绳带下悬挂珍珠养殖瓶罐的湖塘,随处可见。2008年,常德市珍珠养殖面积达到27万亩,2008年生产珍珠860吨。然而,珍珠养殖的致命缺陷很快显现无遗,由于需要大量投肥,珍珠养殖严重污染水体、空气,影响周边百姓生存环境。近几年来,常德市开展珍珠养殖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地缩减乃至退出珍珠产业。

“杨癫疯”:与“珍珠疯”几乎同步上演……

一“业”难求,令人叹息,唏嘘,心痛。“洞庭天下水”,对湖区而言,水患只困扰一时,产业之患却挥之不去。梳理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40年来,在洞庭湖区连轴上演的产业“疯”,清晰地看得出其中的情节轮回,几乎惊人的一致:地方政府扶持(行政动员、财政奖补)——大户以及农户投入(一窝蜂而上)——产业一度红火(主导产量,供不应求)——产业难以为继(要么市场卖难,要么污染倒逼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出面强力清退——留下一地鸡毛式的遗留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历史上“湖广熟”核心区域之一,即是洞庭湖区。粮食产业本是洞庭湖区最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因为小规模分散耕种,种植比较效益低,产业发育未成气候,所以对洞庭湖区的增收和发展没有起到多大的拉动作用。

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洞庭湖区的“南华安”(相连的益阳市的南县、岳阳市的华容、常德市的安乡),曾经是湖南的富庶之地,然而,如今,因为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地区,这里成了财政困乏、县域经济艰难之区。正是在这种变局背景下,洞庭湖区的地方政府对“非粮”产业的培育,有着难以遏制的行政冲动。其所牵引的产业之“疯”,过往主要受到市场的惩罚,如今则更多受到环保的牵制。

这里有广袤的田野,浩荡的湖泊,美丽的风光,勤劳的人民。在传统农耕时代,洞庭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洞庭湖如何找到终极、可持续的产业定位,再现区域价值,从而不再让人为之心痛?

“洞庭湖之问”,或许是所有“鱼米之乡”的时代之问。

推荐阅读:

洞庭湖300万欧美黑杨被砍 当年“疯狂种树”

洞庭湖区拟建9个湿地公园 新增7个环城景观带

湖南:洞庭湖遭铁丝网分割致生态危机

岳阳在东洞庭湖开展湿地保护集中整治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