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点赞武汉探索

2018年03月07日 08:54长江日报夏琼 蒋太旭

中国园林网3月7日消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围绕着长江大保护、守护母亲河,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生态环保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展开热议。武汉首创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获得代表、委员纷纷点赞,并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建议,将新理念新要求融入新时期治江思路,在长江全流域推广武汉做法,建立全流域考核体系,携手行动,守护一江碧水,守护美丽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张明华:武汉率先探索,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有效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7年12月1日,武汉通过《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明确在长江武汉段左右岸共设置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考核。

“武汉提出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值得点赞!”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四川明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明表示,整个社会应形成共建共享机制,让保护长江的意识根植到每个人心中。

3月4日,长期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对武汉探索长江断面水质考核给予肯定。他表示,这是很好的做法。有一个断面,才能分析各类指标,才有参照物、参照体系,便于考核这个区域长江水质的变化。同时,他对武汉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也给予点赞,生态补偿是国际惯例,有利于共建生态大保护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建华认为,通过长江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实时补偿,奖罚分明,通过水质监控,倒逼各项保护措施切实推进,真正实现将环境破坏遏制在摇篮里,让保护落在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是武汉校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长期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

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对长江断面水质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有效机制,是对长江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武汉的这一做法具有示范效应。他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武汉率先探索开展上下游水质断面监测考核,实施生态补偿,而且形成了奖惩手段,更深化了这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会主委徐彬在两会期间准备提交一份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提案。3月5日,他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长江的水质监测控制,通过断面检测的方法是一个有效手段,武汉将它和责任制、补偿机制结合起来,很有新意。

严格的水生态考核,需要全流域无数个节点一起努力

“如果能在长江全流域推广武汉的创新,那就更精彩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在全国两会会场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郭华东院士长期从事遥感与数字地球的研究,对长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关注。“对长江的保护是全流域的系统保护工程,需要在长江全流域无数个这样的节点一起努力”,他希望武汉继续探索,作出示范,总结做法和经验向全国全长江流域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委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江东表示,虽然实施长江水质断面考核的举措在本市境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相对于全流域而言,其作用还远远得不到显现。“要在长江全流域推广武汉经验,实施长江全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

刘江东说,长江等大江大河的特点是跨境,生态保护往往容易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为考核主体,沿江9省2市政府为长江水生态建设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公正独立地开展考核,将环保责任与经济挂钩,建立奖惩分明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清晰的责任链条,使共抓长江大保护形成长效机制。

“合理的生态补偿对调动地方生态保护积极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落实。”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仲志余认为,关于生态补偿的探索研究虽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但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存在生态补偿严重滞后,需要尽快通过执行进行完善,落实到长江全流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说,武汉探索建立奖罚分明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有效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郑永飞院士建议国家层面推广武汉这一创新,在长江流域推行这一做法,对长江流域内各省市长江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常态化、信息化监测,每月通报各辖区内水质状况,警示、倒逼各区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引用大数据分析,用创新破解长江大保护中的难题

“如何进一步推进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和补偿机制,用创新破解长江大保护中的难题,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的。”采访中,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这一观点。

徐彬委员认为:断面水质监测核心要形成大数据,覆盖整个长江流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对保护长江有用的信息和科学数据。

他建议,可效仿河长制、湖长制的做法,推行“断面长”负责制,由地方一把手来主抓这项工作,实现大数据共享,把湖长制、河长制与断面水质监测考核结合起来,和周边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和卫星监测、大数据采集运用分析和流域其他监测结合起来,在长江全流域推进这项工作。

“如果一个地方排,一个地方治,永远都搞不好,协同一致才有效果。”何建华委员建议,流域城市要建立水质监测共享网络平台,将各地数据、信息实时上传,形成防范预警机制,并用大数据指导保护方向。

长江在行政地域上流经9省2市,这给长江生态保护带来难度。郑永飞委员去年专门就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调研了长江中下游沿线地区。

长江以不到全国19%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32%的人口,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基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郑永飞建议,积极推进长江立法,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用法律来统一规范长江流域的各类涉水活动,为打造中国新经济支撑带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建议,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司法体制,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实行跨区域联合执法。“这样长江大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本次两会上,仲志余委员专门提出《“长江大保护”重在抓落实》的建议:“以依法治江促进全面依法治国,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每一项具体事务中去。”
武汉应担起“脊梁”重任,守住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共抓长江大保护不可能轻而易举做到,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才能实现最终目标。”王济光委员说,过去一年他关注到的武汉新闻中,最让他感动的就是武汉对于长江大保护的投入。武汉主动联系上游和下游城市,共同做有关长江大保护的节目,已经邀请他参加了三次,探讨长江上中下游怎样来开展合作。“武汉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非常感动!”

“希望武汉在长江上中下游的合作当中,为长江母亲河生态大保护起到领头雁的作用。”王济光说。

“长江大保护,关键在‘共’字。”仲志余委员说,长江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必须使各个环节都保持一定的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正常发挥作用,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保共治。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来过武汉多次。在他眼里,武汉是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城市。特别是长江、汉江穿城而过,站在长江大桥上远眺,非常雄伟壮阔。

张明华表示,武汉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响应了党的十九大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并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对沿江其他相关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把浩瀚奔腾的长江比作一条巨龙的话,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就好像龙的‘脊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江大保护中也应当担起脊梁重任,守住一江清水绵延后世。”张明华说。

推荐阅读:

全国两会话环保 委员建议现商机

两会环保:全国两会话环保 这几大领域非火不可

两会环保: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畅谈: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