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17日消息: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规划(2018-2035年》和关于组织开展推荐基地工作的通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司长郝育军。
记者: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郝育军: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既是抓好林草科学研究基础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着眼林草事业全局和长远的重要战略安排。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具有长周期性,选育良种一般需十几年到几十年时间,阐明林木生长过程和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长期监测和数据积累。长期以来,根据科研、教学和生产需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自发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科研基地,为林草新品种选育、林草培育模式构建、新技术推广示范,以及林业和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与基层林草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规范管理,林草科研基地碎片化、低质化、短期化问题突出,造成科研资源重复浪费和缺乏接续,难以满足林草科技创新及其现代化建设需求。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施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林草长期科研基地意义十分重大,要求也尤为迫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高度重视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张建龙局长、彭有冬副局长亲自推进这项工作,计财司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制订了这项规划,第一次从国家级层面对林草长期科研基地作了统一设计,提出统一要求,实行统一规范管理,掀开了新时代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新的历史篇章,为建设中国林草科研百年基地、千年基地奠定了坚实根基,也必将对中国林草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记者: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郝育军:长期科研基地重点开展10项工作。一是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建立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相结合的资源库,系统保存我国主要林草、竹藤、花卉和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二是林木育种,围绕速生、珍贵用材等树种,开展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研究。三是森林培育,主要开展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竹藤等高效培育,全周期森林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四是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开展天然林保育,重点区域防护林构建,生态系统功能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五是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开展优异草类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培育,草原生态承载力评价和碳汇功能评估,以及对草原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六是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动态演变、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以及退化湿地恢复等研究。七是荒漠生态保护与治理,主要研究土地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发生机制,以及沙区资源高效利用、盐碱地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八是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主要研究自然保护地保护价值和管理效能评估技术,自然保护地退化生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九是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主要研究珍稀物种濒危机制,攻克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人工繁育与恢复等关键技术。十是森林草原灾害防控,主要研究有害生物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防控技术和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构建等关键技术。同时,基地还具有技术开发利用、成果示范推广、科学普及教育等多种功能。
记者: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郝育军:围绕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长期科研基地按照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类型实施建设。明确到2020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技术优势、示范推广能力强的试验基地,优先建成长期科研基地50个;到2025年,按照布局基本合理、类型多样、功能明确的要求,建立长期科研基地100个以上;到2035年,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长期科研基地260个以上,逐步形成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持续稳定、支撑有力的长期科研基地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记者:长期科研基地怎么申报?基地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郝育军: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各大森工集团、国家林草局有关直属单位及原林业部直属六所高校作为归口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本地区本单位基地的申报推荐工作。国家林草局组织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和评审等程序,提出基地认定建议名单,按程序审定后公布。
申报的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应符合《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规划(2018-2035年)》所划区域和类型。二是土地使用权归国家所有,能够长期稳定使用。三是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建设规模,应具备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与技术优势,拥有或能够组建一支在基地长期工作的科研和管理团队。申报的基地需连续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工作5年以上,面积应达到一定规模,并具有可发展利用的土地空间。四是申报单位应编制10年以上基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布局、规模、科研团队、研究任务、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制度,以及保障措施等。
按照林业和草原发展需求的轻重缓急,兼顾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区域均衡发展,结合现有基础,分期分批建设长期科研基地。这次申报规定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各大森工集团、原林业部直属六所高校分别组织申报数量不超过2个,国家林草局有关直属单位也有一定的限额。经择优评选,争取今年年底前完成认定30个左右长期科研基地。
记者:长期科研基地日常运行管理有什么要求?
郝育军:基地实行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国家林草局是基地建设与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基地规划布局、评估认定、动态管理、政策制定等。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基地的推荐申报、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等。建设单位负责基地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
基地日常运行管理由建设单位负责。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建立学术委员会,对基地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使用、科研数据收集和资料档案管理等。基地实行共建共享,向相关科研院校和人员开放,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在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数据资料等须长期、规范保存,保证试验数据长期、连续、有效。基地要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被征占用或用地权属发生变更,须正式报告国家林草局,如基地主体功能丧失,将予以退出基地序列。
记者:推进长期科研基地建设近期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郝育军:规划印发只是第一步,保证规划任务的有效落实才是规划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下一步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彭有冬副局长任组长,有关司局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负责制定科研基地建设管理的政策,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技司,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地建设运行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多样化的稳定的支持体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已建立的优势科研基地,统筹各类资源,推进基地建设与科研项目等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基地功能,加快基地建设。三是实施动态管理,制订长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实行严格评估,未通过评估、不参加评估或中途退出评估的基地,不再列入基地序列。四是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基地与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的机制,积极推动基地开放运行,优先支持国家科技项目在基地实施,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