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生态修复助推经济发展

2018年08月22日 10: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杨珏

中国园林网8月22日消息:“栽”出美好生活来——山西朔州生态修复助推经济发展。60多岁的任忠义,已经记不清在这片土地上栽种了多少棵树。有人说在他带领下,村里造林面积达到几十万亩,种树带来了绿色,更带来了富裕生活。这些年,任忠义认准了一个理儿:“没有造林绿化,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

作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峙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忠义见证了家乡的变迁。这个地处雁门关外农牧交错区的村庄,曾经是“雁子不落坡,兔子不做窝,风吹黄沙起,种啥啥不活”,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100元,如今已经是绿树成荫、繁花绽放,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

2002年,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峙庄村抓住机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峙庄村周围的几万亩荒山,成为朔州城市周边绿化的主战场。任忠义带领村民组建了造林专业队,到处植树造林。几年下来,这支队伍已经是小有名气,经他们之手种下的树存活率超过了90%,其造林足迹遍布周边7个县区,植树造林取代肉羊养殖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不经意间,峙庄村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由6.2%增至70%以上。

峙庄村的变化如同朔州市发展的缩影。这个地处山西北部、居内外长城之间、毛乌素沙漠前沿的城市,历史上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自然环境恶劣。作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带,“平地有砂皆走石,荒边无树鸟无窝”是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然而,正是在这片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土地上,在这种栽活一棵树要付出其他地区几倍努力的条件下,上演了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硬是靠着苦干加实干的精神,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更孕育了闻名中外的“右玉精神”。

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该市在乡村绿化上推行每年“一乡一条路、一村一片林、人均五棵树”等做法,平均每年投入10亿元资金,营造森林200平方公里。

扎根这里的中煤平朔集团30年坚持绿色发展,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其中土地复垦投资10亿元,完成复垦面积4万余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90%以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井工塌陷治理面积2万余亩,投入资金约5.3亿元;矿区周边投入4.7亿元造林6万多亩,平朔矿区生态治理模式成为晋陕蒙黄土高原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典范。

目前,朔州市已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补充、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林业投资机制。朔州市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以煤(矿)补林的经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营造林面积累计达到530.3万亩,森林面积382.8万亩,森林覆盖率24%。

生态环境、绿色资源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储备”。目前,朔州市依托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的20个森林生态景观园区已基本建成,核心区绿化面积达26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018上半年,朔州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85.07亿元,同比增长28.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特别是右玉生态旅游产业已基本显现,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士观光旅游,进一步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迈上了生态与富民双赢的路子。亲水游、乡村旅游更是异常火爆,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点、农家乐、乡村客栈100多家,开发采摘赏花、民俗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度假等23条乡村旅游线路,成为市民和游客周边游的首要选择。今年“五一”期间,仅小泊村的一家农家乐饭店三天共接待游客500余人,收入3万元左右。

面对未来发展,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信心满满:“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战略,打造践行‘两山’思想的示范区,加快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推荐阅读:

江苏泰兴:生态修复 “诗化”岸线

江苏泰兴:生态修复 “诗化”岸线

为“一岸翠绿” 九江生态修复百里长江

诸暨市五泄江草塔段生态修复工程竣工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