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京揭牌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北林大党委书记王洪元、校长安黎哲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新的重大国家战略,它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成立研究院是北林大迅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北林大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该研究院由校党委书记王洪元任理事长,校长安黎哲任院长,沈国舫院士任首席科学家。
研究院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理念,依托北林大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学科,生态修复工程学和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两个高精尖学科,以及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
研究院成立后,北林大将在黄河生态系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智慧黄河、黄河生态修复治理、黄河流域景观规划、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军人才培养等八大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学校将充分发挥黄河治理所需学科全的优势,通过林学、草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等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能力;发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农业工程等学科优势,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发挥保护区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湿地生态学、森林生物学等特色研究作用,做好黄河下游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王洪元在成立仪式上表示,北林大将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全校之力,协同各方力量,全方位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科学研究和数据基础,提供科学技术应用和治理支撑,提供科学评价、综合评估标准指标体系支持,提供保护、治理和发展领军人才持续供给。
据了解,北林大是全国最高绿色学府,自1952年建校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包括15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余万绿色英才,为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和先行者。建校67年来,北林大积极参与到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中,从青海玉树的黄河源头到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处处活跃着北林人治理黄河的足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4大优势。
一是“覆盖学科齐全”,北林大是以生态保护与建设见长的全国最高绿色学府,经过67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多数学科,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通过林学、草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可以为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等水源涵养区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作提供支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可以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提供支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湿地生态学、森林生物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可以为黄河下游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撑。
二是“研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历代北林人始终秉承“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校训,牢记“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初心和使命,积极践行“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庄严承诺,以服务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使命,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写下了北林人知山知水、治山治水的壮丽事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为首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早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关君蔚作为唯一的技术顾问,就及时提出了“我国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营造理论,成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全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关君蔚就带领水土保持学院师生,在黄河流域的宁夏西吉县建立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基地,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当地人民在短短5年时间内植树3656万株,造林种草156.2万亩,使当地水土流失量下降了62%,粮食产量增长了42%,森林覆盖率提升了35.7%,人均年收入提升了四倍,这一突出成效被时任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同志称赞为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西吉模式”。此后,北林大师生继续把发生在西吉的故事书写到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形成了“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办学传统。
三是“科研成果丰硕”,长期以来,北林大在黄河流域区域生态功能评估、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区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毛白杨产业化、滨海湿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北林大依托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科技平台,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各级科技项目1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在以我校获得的57项国家科技奖项中,有18项直接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相关;还获得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的省部级科技奖39项;研究提出的“适地适树”、“径流林业”等科学概念及技术方法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影响深远。
四是“辐射面积宽广”,据统计,北林大与黄河流域的9个省份均开展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合作单位达近百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之悌为首的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团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南桉北毛,黄河纸业”的三倍体毛白杨产业化模式,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等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推广杨树等良种造林面积累计达500余万亩,栽植三倍体毛白杨4.5亿株,创造产值近1000亿,每年为地方实现增收2.5亿元以上,带动当地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为国家木材战略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家李雄为首的科研团队,为河南新乡黄河段规划设计了“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发展规划”项目,其范围涵盖黄河新乡段滨河岸线延绵169公里,滨河空间1200多平方公里,辐射区域包括三县一区、20多个乡镇的500多个村庄,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北京林业大学1997年发起举办的“绿桥”“绿色长征”活动,号召并组织全国各地青年广泛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等生态环保活动中,20余年来足迹遍布黄河流域所有省市,参与院校超过百所,参与师生打数万名,为提升黄河流域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优秀活动项目奖”等一系列国家国际级荣誉称号。保护、碳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李干杰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对引导国际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达成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履行东道国义务,全力做好筹备工作,确保办成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会议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中方欢迎保尔森先生及保尔森基金会参与支持大会举办。
保尔森对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希望进一步发挥保尔森基金会作用,为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第15次缔约方大会给予积极支持,并继续深化双方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渤海综合治理及滨海湿地保护等事宜进行了交流。
(来源:头条校园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