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看吉林

2019年10月09日 09:39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16年-201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吉林省国有林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了功能定位,职工全员参加社保,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现了由林木采伐到资源管护的转变。国有林场改革的东风,让吉林省国有林场这条几近搁浅的老船换新颜、再起航。

  按照改革精简高效的要求,吉林省将原来的338个国有林场整合为89个,全部定性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员额1.3万余人,员额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改革前全省国有林场有在职职工4.6万人,据此3.3万人没有经费保障,天然林停伐又导致经营收入锐减。一面要保护生态红线,一面又要保障职工民生,吉林省国有林场的发展再次面临新的历史抉择。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林业的潜力在山,吉林省国有林场最大的优势就是职工日夜守护着5591万亩森林,人均占有林地面积100多亩,是农民人均耕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守护好吉林绿水青山的同时,要把国有林场生态资源变成绿色经济财富,释放林业生产力,不再让林场职工‘守着金山要饭吃’!”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处长才国斌说。

  集群化、规模化、“一场一品”。敦化市林业局每年拿出6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年一贷,无息借贷给职工,引导林场职工通过组建合作社和集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形成较有规模的六大类林下产业。2018年,敦化市国有林场实现资源开发总产值13580万元,实现利润5980万元。参与创业职工1000余人,其中困难职工88人。户均收入达4.5万元,职工平均收入1.8万元。

  面向市场、加快转型、特色发展、富场裕民。通化县国有林场顺应改革发展潮流,把接续产业发展作为国有林场工作的引擎和动力,大力实施“三个五”战略,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经营项目、基地功能、经营形式的5个转型,项目带动、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合作共赢、结对共建的五大举措,发展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苗木业、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转型、五业并举、示范带动、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吉林省国有林场多措并举谋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并重。2014年,吉林省开展清收还林工作,国有林场职工赖以生存的“工资田”逐步清收。梨树县、镇赉县通过考察发现文冠果花繁叶茂、抗旱性强,极具生态与观赏价值,果实含油量高,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于是引导林场职工在还林地块栽植近千公顷,并承包给职工,既修复了生态,又着眼职工的生存和增收。

  延长产业链,市场竞争中求发展。长春市九台区国有林总场依托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组织林场职工成立绿化公司,自己找市场、要效益,从最初单纯的绿化苗木培育,逐步拓展到承揽工程、后期养护等绿化产业各个环节,业务拓展到东北、华北等多个省市。

  扶贫与转型统筹兼顾。从2016年起,吉林省就将中央财政国有贫困林场扶贫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林场的产业发展,连续3年产业项目占比在56.4%以上。利用扶贫资金,农安县国有林总场与公司合作发展木材加工业,辉南县国有林总场扩大天麻种植规模,永吉县推广桑黄种植,安排林场贫困和富余职工再就业,取得了精准脱贫的实效。

  谋划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长春净月潭国有林总场地处长春市区,依托素有“长春之肺”之称的森林资源,打造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每逢节假日,市民休闲徒步,纷至沓来。双辽市实验林场地处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区,经40年来造林绿化,原来的“一马树”(仅有拴马的一棵树)发展到现在的万亩人工林海,近年来更成为双辽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国有林场在职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2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2.87万元,增长88.8%……吉林省国有林场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瞄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三区一带”暨东中西和城市近郊带的林场转型发展格局已经锁定,《吉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指导意见》落地生根,社会资本和各项技术将向国有林场集聚。

  “山青、水秀、场兴、民富”,吉林省国有林场的转型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来源: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