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01月28日 10:37南方新闻网

中国园林网1月28日消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技改投资60.97亿元;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分别增长11%和60%,均居珠西产业带八市第二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农业类名牌产品35个,均居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4790万人次,现代服务业和盈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7%和17%…… 

在我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2018年以来,韶关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质量上坚持绿色发展,韶关市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8年,韶关市大力实施百家优质重点企业倍增计划,纳入倍增计划的107家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制定实施推动工业技改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共储备工业投资及技改项目241个、计划总投资469.06亿元。制定实施《韶关市清洁生产推行工作方案》,东阳光科技的“导电高分子铝固体电解电容器生产绿色关键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项目”被列入工信部“2018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专项”,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实现零突破。

空间上坚持集约发展,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2018年,韶关市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和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园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2.52亿元、增长13.8%。大力实施园区三年提升计划,2018年完成基础设施18.07亿元,同比增长55.7%,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园已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93.38亿元。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全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列全省第一。莞韶园、华南装备园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2018年初挂牌。

动力上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1月,韶关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联盟组建成立,借助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促进该市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增至178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重点实验室取得零的突破。2018年1—10月,全市专利申请量6493件,同比增长201.6%,增长率排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2819件,同比增长149.7%,增长率排全省第二。

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表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既是党中央和省委赋予韶关的重大使命,也是韶关服务全国、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2019年,韶关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顺应区域发展战略新变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强全域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韶关市起重机厂自主研制的新型专用设备“SQ4500折臂式汽车起重机”起重量是全国之最;韶关比亚迪公司的产品在全球锂电类新能源叉车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港珠澳大桥工程70%的螺纹钢、盘螺、高线等均由韶钢供应……

装备制造业是韶关最大的工业产业体系,也是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主要的金属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基地。结合珠西产业带的发展重点和方向,韶关市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培育。印发《韶关市促进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当年就安排扶持资金9亿元以上;出台实施《韶关市装备制造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与奖励办法》,2018年共有4个首台(套)产品通过专家评审,落实奖补资金231万元;组建韶关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联盟。

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韶关配套区核心园区的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目前已建立起“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管理模式,实现“办事不出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使得园区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园区已引进韶铸集团、韶能宏大等19个优质企业,聚合了装备基础零部件、汽车关键零部件、成套装备制造等一系列项目,逐渐形成围绕特种钢原材料的全产业链生态圈雏形,为韶关加快打造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近年来韶关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韶关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6.37亿元,增长11.6%;完成投资23.32亿元,增长74%,两项指标均位居珠西八市第二位。目前,韶关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为韶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现代特色农业品牌战略不断推进

特色农业品牌战略硕果累累。2018年,新增名牌产品(农业类)35个,新增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新增省十大名牌农产品8个,占全省12.9%,名列全省前茅;新增“三品”认证农产品149个,其中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08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5个,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36个。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翁源县兰花产业园、新丰县茶叶产业园、乐昌市香芋产业园、乳源瑶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和南雄市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5个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省获批个数最多的地级市,涉及面积34.49万亩。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围绕6大主导产业和6大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产业。2018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121.15万亩、优质蔬菜142.55万亩、出栏生猪330万头、优质水果66.33万亩、特色水产8.16万吨、茶叶9.08万亩、中药材4.14万亩。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始兴县201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获得批复,2018年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示范点5个。韶关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期间全市共开展165个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多达246.48万人次,优质农产品销售额高达8000多万元。

近年来,韶关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接下来,韶关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多高品质、口碑好的韶关农业“金字招牌”,着力把韶关打造成为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1月7日至11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暨禅宗文化交流活动在韶关市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落户以及曹溪文化小镇的启用,标志着韶关市“大南华”区域整体提升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带动韶关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引擎,“大南华”将成为韶关乃至广东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韶关是我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域单体旅游资源903个,目前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15个,发展全域旅游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努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陆续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及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2018年,韶关接待游客47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3亿元。全市共签约旅游项目28个,总投资额516亿元。旅游产业正成为助推韶关争当粤北生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支点。

韶关编制了《韶关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和《韶关市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将全市1.84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来谋划、规划,全域打造、全面提升,实现“城镇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实施“大品牌”战略,以高水平建设“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景区为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力推进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旅游公路42条,建设规模772公里,总投资约117亿元,进一步加强四大景区与周边景区的互联互通。自2015年以来,积极推进第一次、第二次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截至2018年,投入资金3580万元,完成新建旅游厕所422座,改扩建旅游厕所296座,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

韶关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十大红色旅游线路、广东乡村旅游季、徒步穿越丹霞山、铁人三项挑战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广东省环南水湖自行车公开赛、寻根南雄·姓氏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文化+旅游”活动,成功打造了韶关独有的旅游品牌。将乡村旅游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冬泡泉”的乡村旅游特色。

接下来,韶关市将继续加快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和市区历史文化等重点景区建设,加快丹霞山南部片区开发,推动珠玑古巷改造提升工程,开通四大景区等旅游交通专线,串珠成链带动旅游文化产业整体提升,努力把韶关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旅游首选地和广东户外运动天堂。

推荐阅读:

甘肃聚焦绿色发展 十大生态产业增速加快

改革开放的绿色启示:蒙草生态模式

云南石林:绿色崛起 打造生态旅游强县

“生态孤岛”变“绿色海洋” 北京让园林绿化“活起来”

(来源: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