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下“快进键”

2019年01月08日 09:18青海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起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以改革勇气大胆探索,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可可西里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启动……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最初的工业“三废”治理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位全过程,大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下的“青海模式”,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生态领域保障制度建成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正式启动;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从三江源体制试点“花落”青海到建成国家公园的目标指日可待,我省大胆探索改革路径,先后实施了原创性改革100多项,打破了“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搭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省制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率先在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作为中央深改组审议后由中办国办印发的首个方案,开启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真正开端。

不仅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重大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绘就的绿色长卷正徐徐铺开。 

持续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我省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基本建立形成了具有省情特点的生态文明监测、评价、考核、责任追究体系。《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印发,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权利义务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逐步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并在全国首次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基于遥感技术编制以实物量为主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

不仅如此,还积极推进环保领域改革,排污权交易步入常态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涵盖了高风险行业,环境污染第三方运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同时完成了三江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优化调整和柴达木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区两个自然保护区晋级。

整合资源平台,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对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和监察处处长、研究员吴向培来说,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是我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的一个过程,他回忆说,原来监测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时,都是靠人工手段,如今水环境、环境空气、噪声和辐射等环境质量及重点污染源排放都实现了以网络为主的远程实时自动监测监控。

勇立时代潮头,以改革的勇气大胆求变求新,全省环境监测工作最初从水质监测起步,发展到目前具备向社会提供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土壤、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噪声、室内空气等十大类218项监测数据能力,打造了先进适用的环境监测业务体系。相继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7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36座。

我省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基本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建成了青海“生态之窗”。

我省还进一步完善了覆盖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了以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的生态监测工作机制,统一了监测指标、技术和方法,初步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并利用高分遥感,建立起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管平台。

同时,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移动执法平台和在全国率先建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站网进行整合,构建了青海省环境污染与环境风险监测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监测监管的协同联动。

协同综合治理,全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出境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龙羊峡水库等重要库区和柴达木内陆河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2018年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水平,湟水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省经历了由点源治理向面源治理拓展,从水气渣治理向环境各要素治理拓展,从区域污染防治向全面防治拓展,从单一治理向多污染物协同综合治理转变,从微观治理向集精准治理和总量控制、总量质量双管控宏观治理转变,污染控制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在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区、黄河干流和湟水流域,实施重点流域干支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良好湖库生态保护、工业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置等工程135项,完成了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原位提标技术改造试点项目且出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圆满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

按国家要求集中攻坚,提前一年完成了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任务,先行先试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研发,实施6处铬污染场地治理。建立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强化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全过程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

着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和拉网式全覆盖,统筹推进“家园美化”行动,全省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将达到3515个、占村庄总数的78%,6州实现全覆盖。

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实施各类减排工程,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目标,全省现役火电燃煤机组和1000吨/日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硫脱硝、钢铁脱硫工程全部建成,率先在全国将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向电解铝和石油焦行业拓展。 2018年安排的65项减排工程已完成62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减排任务。

以改革担当推动发展,如今的青海大地上,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农牧业等涵盖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一个个产业发展正火热,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喜人成果,映射出了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个大作为。

推荐阅读:

青海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宁召开

生态文明建设的 “青海声音”更加铿锵

青海果洛: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省林业生态旅游人数突破千万大关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