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19日消息:湖北省做好长江大保护“辩证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加快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科学、有序的高质量发展。
2月12日,从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传出喜讯,我国光通信技术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了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1秒内可以传输约130TB硬盘存储的数据,实现300亿人同时双向通话,为迎接5G时代抢占了先机。
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正在荆楚大地奔涌。
用好绿色“指挥棒”
“做好长江大保护‘辩证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说,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抓好长江大保护作为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将修复长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
保护长江,规划先行。湖北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全省约1/4的国土面积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内严禁新建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连续4年,四部法规相互衔接,保护蓝天、碧水、净土,共同织密长江保护的“法治网”,以先行先试的责任与担当划出绿色发展的“制度跑道”。
长江大保护,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对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湖北坚持规划“留白”理念,从长计议,绝不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的包袱。
治江还得有硬招。湖北全面出击,拆除江河湖库围网养殖122万亩,让一湖清水入长江;长江干线367座非法码头被坚决取缔,一批码头规范提升,腾退岸线143公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都有了河(湖)长。
呵护绿意,既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全省实施“九大行动”,明确实施森林、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园区改造,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水质提升等九大治本工程,力争在3年到5年内显著改善长江湖北段生态环境。
破与立、加与减、快与慢,在绿色发展的跑道上,湖北省应急谋远,蹄疾步稳,母亲河渐渐焕发生机和活力,长江湖北段水质明显改善,去年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联防联控重落实
2月9日上午,在国内首条污水处理深隧项目——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盾构区间,机器声轰鸣不断,几十名工人在地下40多米深处掘进。项目建成后,大东湖核心区污水都将通过最大埋深达42米的地下隧道直奔北湖污水处理厂,好似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修建了一条“特种地铁”。
目前,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可日处理污水80万吨,远期达150万吨,是全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近300万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将通过深隧管道入厂,净化后再排入长江。同时,可以有力解决目前“大东湖”水系的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北湖等湖泊水污染问题。
推进长江大保护,湖北的步伐坚定而紧凑。共抓大保护,在湖北正以项目、工程等形式落地。
在武汉,生态考核与干部绩效挂钩。2018年1月份,武汉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正式实施,将预警核算、上下游对比,水质改善奖励,水质下降处罚等考核项目与干部绩效挂钩。
环保“一票否决制”,自然资源纳入离任审计,一份终身追责的“负债表”,督促领导干部作答“绿色资产”。
在天门,多年劣Ⅴ类水质的天门河实施重拳整治,沿线200多家养殖场已关停,100多处围网全部拆除,目前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对于非法排污,湖北坚持“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涉刑必移”。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共有221名负责人被严肃问责。
同时,湖北联手湖南、江西、安徽三省,建立长江保护联席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长江保护。
此外,湘鄂赣还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共同将长江中游建成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区。其中,湖北恩施和湖南湘西协作立法共护清清酉水;去年7月份,湖北黄冈与安徽安庆也开始实施龙感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