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7日消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3.74%,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典型山区贫困县。过去,当地许多村庄“美得让人心动”,老百姓“穷得让人揪心”。
近年来,琼中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坚持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引导百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新型产业,大力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传统“烧柴”“排污”,引进现代化生活方式,让生态扶贫贯穿百姓生产生活。
这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18年,琼中财政收入2.78亿元,而琼中投入到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的资金为2.62亿元。
生态农业绿地生金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面对生态与发展并进的难题,琼中开出了农业特色产业脱贫、生态旅游脱贫和生态补偿脱贫等“十二个一批”脱贫工程的“药方”,确定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
政府要“绿”,百姓要“金”。长久以来,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既是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是百姓的所期所盼。琼中在坚持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引导困难群众发展林下经济,让绿地再生金,吃上“生态饭”。
扶贫+生态,富在生活、富在口袋、富在产业。
清晨的阳光散落在山村的小道上,空气中夹杂着槟榔花和益智花的芬芳。在红毛镇罗担村黎凑村民小组,早起的人们又开始忙碌的一天。
黎凑村脱贫户王国旗两年前在政府扶持下,在自家的生态林地下种了10亩益智,如今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益智价格近年来一路走高,干果最高能卖到每斤34元,前年我家种植益智收入1万多元,年底顺利脱了贫,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王国旗开心地算着“生态致富账”。
“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琼中,有山区环境好、植被多,花期长、蜜源丰富等优势,是大自然给予的发展养蜂产业最好的先天条件。”琼中科协副主席邓群青说道,养蜂也是带动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对村民来说是‘立竿见影’的致富好项目。”琼中吊罗山黎苗寨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陈明军介绍,一箱蜂投入本金500元,蜂蜜丰收后,可获得3000元的收益,琼中生态好,产的蜂蜜香甜浓郁,不愁卖。
近年来,琼中依托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林下经济,鼓励百姓在生态林、橡胶林和槟榔林等地,套种益智,发展蜜蜂、山鸡养殖等生态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收双赢。越来越多的农民念起了“山”字经,让生态产业变成为百姓致富“钱袋子”。
生态补偿护林增绿
生态旅游增收致富
绿,深浅不一的绿,是东北游客符力佳对琼中的第一印象。“感觉琼中处处生机盎然,到处都是森林、绿地,而且一年四季常青,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琼中按照“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绿化宝岛等护林育林工程,筑起了保护琼中生态发展的“绿色生命线”。
过去,作为国定贫困县的琼中自实施公益林管理后,禁止在公益林区内开发种植,人工林限制营利性采伐。公益林区及周边农民发展经济受到限制和影响,抱怨声连年加大,农民对公益林的保护缺乏信心和理解。
在琼中,每一寸土地、每一抹绿色,都离不开生态的“守护者”,琼中百姓在发展中始终肩负着保护的责任。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与责任,琼中不断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和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对已核发林权证、且地块涉及公益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公益林地块内树种为橡胶、槟榔、油茶等经济林的,补偿200元/亩/年;地块内树种为马占相思树等其他用材林的,补偿400元/亩/年,守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同时,让百姓也得到相应的生态“惠利”。
“种槟榔,我家一年还能获得3000多元的生态补偿款,这笔账一点也不亏。”营根镇朝参村新村村民小组村民王进喜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有生态好了,我们的发展才会好。
“咔嚓”,在红毛镇什寒村、长征镇云湖度假山庄、和平镇合口村……琼中越来越多的村庄被游客手里的相机定格,慕名“绿水青山”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有的村民则在旅游景区就近务工,摇身变成了琼中全域旅游发展的受惠者和参与者。
“从前看到家里的山水,只觉得是阻碍,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但自从去年村里建起了漂流度假景区,我和老婆谋得了‘护漂员’的工作,负责景区紧急救援,每月工资3600元。”和平镇堑对村脱贫户王敬明开心地说,平时在家种地,到了旅游旺季再过来上班,两边都不耽误。
生态扶贫让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一个个美丽村庄凭借自身自然优势和靓丽景观,跃然于游客眼前,海南中部绿色生态游已然变成了健康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
作为海南中部典型的山区贫困县,琼中没有强劲的市场支撑,旅游接待人数却从2012年的22.05万人次飙升至2018年的154万人次。那山、那水、那片绿,便是吸引中外游人的核心竞争力。
为生态做贡献,琼中收获了馈赠。这份馈赠,也属于这座有着青山绿水、优质空气的岛屿。身处“海南之心”的琼中,无愧于海南的“生态心脏”。
琼中县长王琼龙表示,作为海南生态核心保护区的琼中,在争创新时代美好新海南琼中范例的征途中,更要主动扛起生态保护的大旗,立足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紧扣“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整合“青山绿水”资源条件,鼓足干劲,自立更生谋发展,铲除穷根,实现稳定收入,早日脱贫奔小康。
去旧革新呵护绿色
百姓生活更现代化
为呵护好“绿色生命线”,琼中人民不仅挥洒汗水植树造林,还有很多黎村苗寨的百姓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
“上了年纪,要是还上山砍柴烧饭,不仅身体吃不消,还会破坏生态环境!”湾岭镇中朗村村民王积文说,自己已经60岁了,上山砍了几十年的柴,现在已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砍柴破坏环境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大伙都得生火做饭,2017年,村里接通天然气管道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另外,天然气设备安全又先进,如果忘记关阀门,报警器就会立即响起。”王积文说,能过上堪比城里的现代化生活,多亏了琼中扶贫好政策。
傍晚时分,王积文和妻子一起准备晚饭,“你们瞧,使用天然气做饭,因为价钱便宜,妻子每天都会用小火煲粥,方便得很。”王积文说,全村的村民都已习惯了这样的生火方式,没有人再上山砍柴咯。
琼中从2017年起将城乡智能燃气实施项目与富美乡村建设结合,于全省率先启动了天然气进自然村项目,截至2018年底,全县完成城镇及乡村天然气管网建设64.2公里,覆盖用户达17288户;湴湾老村等14个村庄实现通气。
世代生存在山区的百姓,就连“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态。百姓的小康生活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只有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和“五网”设施建设是关键所在。2018年,琼中出台《富美乡村全面推进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方案》等文件,整合下达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经费、环境整治经费等项目资金4亿元,用于环村道、户户通、排水沟、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加强建新拆旧工作,大力整治村庄污水横流、垃圾乱丢、杂物乱堆乱放等现象,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天然气、光伏发电、污水处理等一项项环保民生项目在黎村苗寨落成,走在全省前列。
如今,一幅“贫困渐行渐远、美丽愈来愈近,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乱摆、污水不乱排、晨在塘边练、晚在灯下舞”的农村生活常态画卷徐徐在琼中大地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琼中还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政实绩考核中,考核占比不小于20%,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