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扶贫谱写绿色发展之歌

2019年02月27日 09:19中国环境报

中国园林网2月27日消息:“我从北京回到家乡投资民宿,就是看好这里的绿水青山,看好绿色发展的未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居偏岩塘村的张晓,站在“户晓民宿”的门前,充满信心。在她的周围,一栋栋小青瓦、白粉墙的黔北民居沿着桃花溪错落有致地排开,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 

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村民们以传统农业为主。通过生态环保扶贫,偏岩塘村走上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绿色发展道路,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寨。这样的例子,近几年在贵州、在神州大地时刻发生。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的两大战役,而生态环保扶贫则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一石二鸟。

有机结合,打好两大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开展生态环保扶贫则具有双重意义,既让贫困群众从守护绿水青山当中收获真金白银,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脱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党组多次召开扶贫专题工作会,部党组成员多次到河北省围场县和隆化县开展定点扶贫调研工作。生态环境部还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扶贫工作,每年要到结对帮扶贫困村指导推进具体工作至少一次,并把扶贫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年底述职述党建考核。

2018年,生态环境部升级强化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将副组长扩大到现任部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小组成员扩大到部机关所有司局和在京全部直属单位的47位主要负责同志。

在政策指引上,201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环境部定点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将两大攻坚战有机结合。

这是生态环境部指导未来一段时间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工作的方向性、纲领性文件,也是探索生态环保扶贫的一次阶段性的经验和成果总结。

在此基础上,2018年,生态环保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九次会议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时介绍说,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而这其中少不了生态环保扶贫的功劳。

去年4月,生态环境部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北省隆化县海岱沟村村委会的感谢信:“这一年,我们村盖大棚、装路灯、铺广场、修路面、建垃圾池、买垃圾车,自来水也在施工建设,党支部建设加强,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村集体也将改变没有经济收入的状况。”

从2017年4月开始,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刘一到海岱沟村任第一书记。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给这个贫困村带来了希望和改变。刘一也获得了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称号,生态环境部隆化县定点扶贫工作组获得了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称号。

像这样扶贫小组,生态环境部共有13个,与围场、隆化两县87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涵盖两县全部45个深度贫困村。他们在人才、技术等各个领域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

生态环境部还协调财政部门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分别支持围场县、隆化县两县共计约3.78亿元。

自2011年以来,围场县累计实现18.3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9%下降到4.4%,仅2018年一年,围场县就实现23136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隆化县67个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减少8234户、2256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11.76%下降到5.19%。

让好的更好,差的变好

从太空俯瞰地球,中国的西南、北部、中部很多地方被星罗棋布的大片绿色所覆盖。这些绿色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之一,更是很多贫困地区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环境努力的成果。

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0%的国定贫困县和超过70%的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贫困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攻破贫困的束缚,首先要改变造成这些地区的恶劣环境。

延河边的陕西省延安市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和峡谷地带,自然条件差。曾经的延河更是污染严重,烂泥遍布,不时发出阵阵恶臭。

延安市通过“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有力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让延安主要河流重新碧波荡漾。

“环境变好了,不管是搞农家乐旅游还是种菜,致富的路子也多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富裕村。

延安更是通过年均造林绿化118万亩,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通过支持贫困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引导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覆盖内蒙古等23个省(区)的贫困地区,项目总投资达1440亿元,一批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系统保护修复。

要扶贫就要挖掘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阳近郊的新堡布依族乡游客数量创新高,旅游收入1700多万元。早在2014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结合生态优势,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等产业,目前,全省绿色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40%。

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得到国际社会充分肯定。据测算,塞罕坝林场每年生态服务价值已经超过140亿元。

满山绿色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要扶贫还要为贫困地区解决人、财、物等各种困难。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厅(局)在本地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定点扶贫和东西部协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冬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心系盐池县马池镇四墩子村的13户贫困户的情况,送去了26吨冬季取暖生活用煤。

在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大路边村产业扶贫基地,江西省乐平市环保局落实产业帮扶项目已经开花结果:榨油坊已开工出油,蔬菜产业扶贫菜地里的农家菜马上也要上市。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选派了19名骨干干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湖北省生态环境厅领导9次带队到定点扶贫村现场解决问题、厅纪检组两次开展驻点村作风建设情况突击暗访;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每年组织专家开设“环保课堂”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

精准与长效并重,探索推广绿色扶贫模式

生态环保扶贫不仅要速度,更要谋长远。

通过生态环保扶贫,挖掉“穷根子”,建立生态环保扶贫长效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帮扶转化为精准脱贫成效,以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基础。

“生态环保扶贫关键是将生态补偿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生态环保扶贫并非施舍,而是合理补偿。

作为一种扶贫理念与手段,生态环保扶贫在我国多地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试点,也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模式。河南省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已有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带动7万多人稳定脱贫,管护森林面积950多万亩,取得“以林养人”和“护林脱贫”双赢效果;四川省阿坝州林业局与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商定共同筹资300余万元,聘请当地贫困农牧民和僧人参与到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充分依靠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态环保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一些地区将环保产业与扶贫结合,探索环保产业扶贫的道路。

生态环境部发挥生态环境行业资源优势,积极帮助当地引进扶贫项目,直接支持河北省围场县生态环保类项目112个,隆化县实施产业项目5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26个。在生态环境部的牵线搭桥下,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围场县投资建设微型空气质量传感器生产基地,通过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等方式,直接惠及贫困人口。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驻阜新市清河门区乌龙坝镇朱家屯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建设了一座投资过亿元的“辽西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项目”,带动了当地扶贫攻坚工作。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对赣州市南康区横市镇大陂村和婺源县秋口镇王村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帮扶贫困村发展油茶特色产业,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引导云龙县双龙村村民种植金银花等中草药,养殖山地鸡、黑猪等畜禽。目前,全村发展种植金银花9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146户459亩;种植麦地湾梨5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5户34亩,2018年双龙村共种植烤烟2180亩5200担,收入899万元,其中121户贫困户种植610亩1500担。

推荐阅读:

石家庄:走进生态园品味百果飘香

毛万春:乐东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成为海南样本

京津冀“呼吸之变”折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绿色扶贫 让荒山变生态庄园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