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山西国土绿化“赶考补考”加分项

2019年03月19日 09:39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园林网3月19日消息:山西还有草原?是的,山西天然草地面积达455.2万公顷,是林地的1.1倍,是耕地的1.2倍,林草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2月26日,山西省草原工作总站正式成立。原省农业厅所属山西省牧草工作站转隶省林业和草原局并更名,标志着山西林草事业融合发展迈出历史性步伐,林草融合会让山西的底色更浓郁。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对记者表示,与其说转隶,倒不如说回家。林草唇齿相依,林因草而更加挺拔,草因林而更加秀美,构建林茂草丰、山川秀美的生态共同体,既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现实选择,更是林草大家庭的目标追求。

综观山西生态现状,绿化建设成绩非常喜人,“绿色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是全省的共同认识。但同时,生态脆弱也不容忽视,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针对生态建设短板和突出问题,增强“赶考、补考”意识。山西省林草局明确,今年要瞄准表里山河美起来、政策机制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坚持“补考”破解问题、“赶考”加快进度、“补考赶考”齐头并进,以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引领,补齐缺林少绿的生态短板,全面开启林草事业新局面。

张云龙说,没有草原生态系统的彻底好转,就不可能有全省生态状况的根本改善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加强草原保护和草原生态修复,以一域之成效为全局增光添彩。

然而,由于草原资源区位分布特殊,草地利用历史遗留问题严峻,草原生态保护认识存在缺位等,山西省林草局的担子并不轻松。山西的地貌为“两山夹一川”,草原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和中部盆地边缘,遍及风沙前沿、山川纵深、河流沿岸和城乡周边,与撂荒地、林地、大坡度石山及农田犬牙交错,导致一些草地呈破碎性、分散性、镶嵌性。加上个别区域无节制地毁草种粮及地下矿产资源超强度开采、工矿区“三废”肆意排放、煤矿采空区塌陷等,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下降。

面对重重难题,张云龙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他认为,从草原自然分布来看,草原是与天最近的景观,与地最亲的植被,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同时,由于分布特殊,恰恰说明了当前草原的重要性,它是防风固沙的第一道防线,是涵养水源的第一道关口,是城乡生态建设的第一抹绿色,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

因此,树立林草融合发展的“大生态”理念,是山西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的核心要义,要在思想、思路、规划、保护、科技、宣传六大方面实现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进而实现林草相依、山水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缔造“莺飞草长、杂树生花”的绿色家园。

张云龙表示,山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可以概括为5句话:确权登记筑基础、落实制度强监督、严格保护重生态、加强建设还欠账、科学利用促和谐。具体将通过三步走,让草原成为国土绿化“赶考补考”加分项。

首先,要摸清家底,把草原工作放在生态修复大格局中谋划部署。由于当前的草地资源统计面积主要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草地普查数据,所以要充分发挥当前机构改革释放的便利条件,积极介入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重点掌握原来部门交叉的耕地、林地、草地分布现状和质量状况,实现数据矢量化、地块精准化、权属明晰化,做到资源一张图、数据一张表、林草一体化,为科学决策部署草原工作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其次,要理清思路,把林草放在同一平台上统筹推进。要将草原工作融入林草事业全局,围绕生态建设同修复、生态系统同保护、生态产业同发展、机制创新同改革,同步安排、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双抓双硬。要通过草原扩容增量、提质增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富民增收,并着力构建稳定多样的林草生态防护体系,筑牢严管严控的林草生态安全体系,培育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林草生态经济体系。

再次,要科学修复保护,把草原工作放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深化发展。根据全省六大类型草地资源的天然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草地生态修复路径,探索乔灌草立体化配置、花灌草整体化修复的模式,将现有草地治理工程项目融入“两山”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体系,实现从平面修复转变为立体修复,从局部修复转变为整体修复,从单一修复转变为系统修复,让分散的草地资源成为林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为衔接林地资源的重要本底,成为镶嵌在绿色山西中的璀璨明珠。

张云龙希望,通过林草融合发展使山西的底色更浓郁,特别是把草原之美展现在全球人眼前。不管是登顶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还是走进马伦草原、荷叶坪、舜王坪,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永不谢幕。

推荐阅读:

黑龙江:2020年将完成国土绿化修复2130万亩

2018年贵州省国土绿化公报

江苏无锡:推进国土绿化,扮靓绿水青山

山西国土绿化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