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工作职能得到强化,工作任务明显增多,管理干部范围扩大……去年以来,伴随着全省机构改革,作为重新组建部门,山西省生态环境厅顺利完成了职能划转、人员转隶、干部配备等一系列“规定”动作。
如今,挂牌四个多月的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机构改革进展如何?2019年工作有啥新打算?3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对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新一年的计划、目标、举措进行了采访。
机构新变化
机关内设机构由19个增加为21个
去年10月27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正式挂牌成立,其职责范围在原环境保护厅的基础上,整合了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以及省农业委员会4个部门的部分职责,开始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
对于这次机构改革,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高度重视,早部署、早动手、早安排,成立了专门的改革机构,预先与生态环境部、省直有关厅局、其他省份做好沟通协调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去年9月初即完成“三定”规定草案的编制。并按照省委编办工作安排,于9月10日、10月15日、10月31日、11月8日、11月27日五次报送了初稿、讨论稿、草案、职责依据说明和职能转变专项说明。新“三定”贯彻中央和我省深化机构改革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精神,依据国家和我省法律法规、本部门机构编制职数框架和原“三定”之后职能调整等情况,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全面落实整合组建和职能划转要求,划入原省环保厅的职责;省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省国土厅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省水利厅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省农业厅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
目前,厅机关内设机构由19个增加为21个,涉及新机构的主要职责已全部按要求落实在内设机构中,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干,职责不落空。11个市也全部挂牌成立了生态环境局。
职能新变化
工作职能和管理交叉责任更清晰了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多方面的职责交叉,多头治理,责任不清等问题。此次机构改革,随着新“三定”规定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工作职能和管理交叉。在水环境管理方面,通过职能划转,解决了岸上和岸下统一施治的问题;在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方面,解决了地上和地下统一施治的问题;在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解决了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统一施治的问题。
与此同时,新“三定”规定在不突破内设机构限额的条件下,结合我省实际设立体现地方特色的内设机构,强化了工作重点。如:设立了行政审批管理处,与我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相对应;设立机动车和噪声环境处,与当前强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加强公路运输管控,打好柴油货车攻坚战的工作部署相呼应;设立应急信访处,与全面加强环境应急信访管理,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工作导向和环境管理重点任务相一致,体现了地方特色。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三定”规定,统筹考虑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察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内容,按照建立健全监察体系设置的要求,在机关内设了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办公室,核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落实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要求,在机关内设了生态环境执法局,综合了中央和我省生态环境领域有关改革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改革的综合效能。
工作新打算
重点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19年,大气方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PM2.5、优良天数比例)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水方面,优良断面比例达55.2%,劣五类断面比例控制在15.5%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碳排放强度方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9%左右;环境安全方面,有效防范化解环境风险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了今年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预期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将采取超常举措,“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以大气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深入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9月底前,要完成焦化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推进焦炉炉体封闭技术试点;50%以上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县城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40%以上。2019年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将继续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2019年,汾河、桑干河流域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登记及设置审批。严格落实河长制,严禁污水、垃圾排入河渠,确保境内河流长治久清。2019年12月,完成国考劣五类水质断面控制单元内所有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提效改造,主要污染物达地表水五类标准。
为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将坚持“打基础、强管控、抓试点、破难题、防风险”五措并举。重点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重点监管企业管控。
此外,还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结合我省实际,针对焦化行业规模大、标准低、污染重的实际,汾河、桑干河流域国考劣五类断面长期不达标和个别企业偷排的问题,对严重超标且排名后十位的重点排污单位视而不见、束手无策,监管不力的问题和未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强化督察的大同、忻州、朔州三市,重点开展上述4个方面的专项监督,抓好太原周边地区联防联控专项执法。通过强有力的专项执法,让不达标企业坚决停下来,总量超的地区要坚决减下来,措施不到位、管理有问题的企业坚决停下来,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停下来,没有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的工地坚决停下来。
对话厅长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董一兵:
把推进和实现“两转一精准”作为总方针
山西晚报:近年来,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目前而言,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怎样的形势?
董一兵: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我省集生态脆弱和结构性污染于一体的矛盾重于全国,解决环保突出问题、补上生态修复短板的任务重于全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责任重于全国。这“三个重于全国”,从总体上高度概括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具体工作来看,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从全国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将经济下行压力简单归结于环境监管、环保督察等方面的认识有所抬头。这一点在我省也有体现,一些地方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阶段,总担心抓生态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指标,还存在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治理不力的问题,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导致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放松、落实放松、管理放松。
二是环境改善压力大。按照生态环境部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应达到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4%。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是5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9%,到2020年完成国家考核目标难度非常大。特别是今年1月,空气质量恶化加剧,11个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全面反弹。其中,综合指数上升幅度在0.3%(运城)-49.2%(朔州),平均上升20.8%;PM2.5浓度上升幅度在11.6%(吕梁)-59%(朔州),平均上升32.6%。
三是工作面临困难多。大气方面,二氧化硫排放量绝对值高,说明我省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焦炭产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散煤燃烧仍然是空气质量改善的短板;同时,工地施工和垃圾清理运输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扬尘污染严重。水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雨污尚未完全分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不到位;工业企业仍存在违法偷排偷放、超标排放问题,重点工程推进缓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滞后。土壤方面,固体废物历史堆存量大,治理难度大,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宗固废污染问题突出。
山西晚报:我们将如何走出困局?
董一兵:作为负责监管的生态环境部门,要切实做到专职专责,真正尽好本职,把推进和实现“两转一精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方针。具体来讲就是:
一要转变职能。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能是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具体就是监测、监察和执法,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改变过去“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在环境监测方面,稳妥推进省以下垂管制度改革,原属省级的监测事权上交部里,原属市级的监测事权上收省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两条线”,避免自己治理自己报成绩;进一步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加快构建防范和惩戒环境监测行政干预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在环境监察方面,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环境监察职能,构建新型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体系,跨区域、跨流域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监察机构并开展派驻监察,由省对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执行情况“一岗双责”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环境执法方面,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将生态环境执法重心向市县下移,持续保持生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
二要转变作风。锻造一支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从生态环境部门的内部管理来说,关键是转变作风。重点是立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过硬”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予以强化落实:要能吃苦,多年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必须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下真功夫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顽瘴痼疾。要有办法,面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观念滞后、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不能“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要坚持问题导向,寻求解决的办法,要迎着问题去,探索问题源,解开问题锁;应该坚持眼睛向下,深入基层,勤于调查研究,吃透基层的情况,向群众学习、以人民为师,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力。要见成效,要体现出抓工作的实际效果,把效果作为检验我们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要精准施策。一方面要将铁腕治污和精准治污统一起来,既反对“不作为”,又杜绝“一刀切”。特别是在容易出现生态环保“一 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坚持“靶向治疗”。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坚决反对“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简单粗暴做法,做到“靶向治疗”,就是哪个企业出问题,就治理哪个企业,不搞同行业通治;企业的哪个环节出问题,就治理哪个环节,不搞全链条通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精准化、效益最大化。
推荐阅读: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