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企业家精神

2019年04月11日 09:53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园林网4月11日消息:2018年3月,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特别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这一提法可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生产领域的基本方针。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又反复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来承担。这其中,企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企业“天然”的逐利性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似乎总存在一些冲突,使得企业这一关键角色的效果发挥有所折扣。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各地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外部制约和内部驱动的两种治理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两种模式

外部制约模式,主要是借助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文件,行业自治自律公约等来自企业外部的各类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响应。外部制约的效果比较容易显现,有时短期内甚至能立竿见影,但企业往往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外部制约手段抱着怀疑、消极甚至是负面的态度,长期中仍需要不断调整,效果有待观察。如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实现了排污费向环境税的平稳转移和顺利对接,以税代费,充分发挥税收激励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企业界在积极筹划应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顾虑和疑问。

而内部驱动模式,则主要是指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等各类创新手段,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内部驱动的模式往往出于企业家自身积极应对的态度,在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长期中有望取得更为持久的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然而,内部驱动模式的落实对于企业而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比较而言,央企、国企及大型企业通常已经是外部制约模式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对象,因此往往已经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较大,程度较深。而通过内部驱动模式落实的主要对象是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但这一群体又常常因为缺乏相关的创新资源(人力、财力、专业知识、信息和时间等),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反应消极,或者有心无力。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和痛点,企业家精神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发挥企业家精神是激发企业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角色是紧密相连的。意愿、机会、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相关研究成果的核心概念,其中意愿、能力体现了企业家个人特质,机会是外部因素,激发企业家精神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的意愿、能力与机会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发挥企业家精神正是激发企业家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培养企业家的生态创新能力,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外部机遇相结合的抓手。

第二,发挥企业家精神可以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概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而学界对于企业家精神也存在三大学派观点:德国学派——突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芝加哥学派——强调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处理市场失衡的水平;奥地利学派——重视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的水平。无论哪种模式,爱国敬业、责任担当、创新及风险,是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

爱国敬业与责任担当的精神,要求企业家在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在个人使命与企业使命的层面上赋予企业家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创新精神,要求企业家勇于挑战,通过积极探索各种渠道和方式,识别市场机遇,寻求企业自身发展与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社会公共目标之间的兼容方案;风险精神,要求企业家要有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既要敢于走出个人及企业经营的“舒适区”,也要有针对企业参与生态建设过程中种种可能风险的管理预案。

第三,发挥企业家精神可以应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具体到企业层面,资金短缺、融资壁垒、创新文化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和市场阻碍等都可能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和现实的困难与挑战,需要企业家具备不怕困难、排除万难的气质特征,而“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显然是迎合这一新时代需求的最好注脚。

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也为企业家精神发展带来新的定义和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更离不开企业家精神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反过来,企业家精神本身也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育成果。近年来,中国大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用实际行动描绘出生态文明的美好图景。在一个又一个合作项目中,中国企业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细节——能让长颈鹿“昂首通行”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油改电”的斯里兰卡科伦坡集装箱码头、光伏板下可以长草种瓜的巴基斯坦旁遮普太阳能电站。这些对外合作项目在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各界的关注、赞赏和支持。这也充分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驱使企业家以此为契机,更为积极地投身更多更广的相关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然给企业家精神注入更为丰富而多元的定义和内涵,同时我国企业家的生态实践也将赋予企业家精神以中国特色的诠释和解读。

企业家的时代精神必须与市场需要、与民众需要相结合,才能接地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绿色、有机、环保,在文化需求上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产品提供。因而,企业家精神需要在企业管理上讲民主,在经营管理上讲法治,对待客户讲公平,社会责任上讲正义,产品服务上讲安全环保。如果能这样,则企业家不仅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贡献,也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作出了贡献。所以,企业家精神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民众意愿,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满足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产品服务,以此推动企业家精神全面发展。

推荐阅读:

浙江启动2019年生态环保督察 督察组进驻嘉兴绍兴舟山

甘肃平凉:植树造林 共绘美丽生态画卷

“丝路之根•生态方城”旅游推介会在郑州举行

北京: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