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当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统筹兼顾,并避免陷入误区。
做到“四个统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四个统筹”,正确处理好理念与实践、重点突破与整体改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发挥能动性,把握主动权。
其一,处理好树牢理念与自觉践行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着力解决生态文明意识日渐觉醒而实际行动滞后乏力的问题。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不会自发形成,其树立与培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切实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无论政府、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从长远着眼、从细节入手,落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以自觉的行动来贯彻和体现生态文明观,身体力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二,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抓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更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资源节约、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统筹源头治理、过程严管与排污不达标严惩,统筹生态理念传播、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使各环节各要素构成一个严密整体。推动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建设的有机融合,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其三,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短期谋划;又要长远安排。既要采取有力有效行动,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又应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污染。既要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着眼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筹划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原则和路径,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际,进一步将宏观战略细化深化分化优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施工图路线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其四,处理好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国内环境治理体系。立足中国国情,着力解决国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球视野,推动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话语权,为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建设等合作机制,在管理模式、先进技术、经验成果等方面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避免“四个误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避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生态好等于生态文明了。文明是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类社会文明决定环境状况。生态文明,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发现,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很好,但由于物质十分贫乏,人们不得不“砍柴烧”,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形成“贫困—生态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可见,环境好了,精神文明也要相应跟上。
误区二:生态文明必然与经济发展对立。一些人只谈绿水青山,不谈金山银山。换言之,只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忽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发展也不仅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完整表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的发展;也不能只讲环境保护,守着“绿水青山”放弃发展。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不是生态文明,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生态文明。要实事求是地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误区三: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保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有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土空间优化、整治与可持续安全,资源节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育、修复与可持续承载等方面。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无疑,在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环境保护应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看成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绿色消费、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误区四:生态优先就是环保优先。资源、环境、生态是一体的,是从不同角度界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资源侧重于利用的目的,如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等;环境侧重于生存的目的,如宜居环境、优美环境等;生态侧重于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是生物物种之一。生态优先,是生物优先、环境优先、还是生物与环境关系优先,存在多解性,认识上的模糊性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多样性。例如,一些地方以生态建设之名行开发破坏之实;一些地方花巨资在河流和湿地上建起“三面光”的人工水泥堤坝,破坏了动植物与水的联系;一些地方违背自然规律,用“大跃进”方式建设生态城市,大搞大树进城,指望“今天栽树、马上乘凉”;一些地方“一刀切”关停企业,不仅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更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所有这些,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重点南辕北辙。因此,必须避免陷入上述误区。同时,也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懒政、庸政和不作为的挡箭牌。
推荐阅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