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绿色发展 沙漠中崛起的“戈壁明珠”

2019年04月18日 10:03科技日报

北一路、东二路、南三路……在石河子街头,这样的路名比比皆是。除了棋盘式街道设计令人惊叹城市的规整,“先栽树、后铺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绿化构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人称“树痴”的王课德今年74岁,是石河子市园林处绿化队退休职工。

1961年,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王课德和大家一样,住在地窝子里。“风沙很大,睡觉时要把头蒙住,早晨起来会从衣服里抖出很多沙子。”他说。

新疆冬天寒冷,脆弱的小树苗成活率很低。王课德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办法:秋季把小树苗打捆,放进自家菜窖里“越冬”,不仅让树苗存活下来,栽种后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给树浇水时,尽管作业区离家只有20米,但王课德总是在地里打地铺,冷了就烤火取暖,一门心思只想把树种活,“树痴”之名由此传开。

王课德种了一辈子树,三个孩子也都从事过植树造林的职业。他说:“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每棵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欣慰。”

如今,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达25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区100多种花木植物、230余万株大树,撑起了城市绿色的骨架,造就了“戈壁明珠”的美名。

石河子市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不只是市区如此。从石河子市一路向北,汽车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行驶近两个小时,就到了有“沙海半岛”之称的八师150团。

这里三面环沙,在外国专家断言此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下,1958年,500名青年组成5个垦荒队来到这里。他们挖洞作屋、打井取水,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活动。

“原生林不用浇水,养护成本基本为零,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密原生林,改变局地小气候,以此为点,慢慢向外扩。我们根据土壤条件,制定了不同的种植方案:土壤条件好的地方,加密原有植被;一般的地方,采用人工育苗移栽;土壤条件恶劣的地方,种植耐旱成活率高的梭梭。”与沙漠斗争了半辈子的老军垦吕永海说。

人进沙退。通过不断进行人工种植、加密梭梭林和白杨树,到20世纪70年代,绿化带像一把“绿箭”插入沙漠腹地,逼退沙漠70公里。

近十年来,150团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每年新增植被面积3000亩,在沙漠里构建起“以林为主、林灌结合”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这里由原来的沙尘策源地,变成防风固沙示范区,极大改善了石河子空气质量。”150团副政委杨秋燕说。

推荐阅读:

兰州将新增改造城市绿地80公顷

昆明计划新增城市绿地370公顷

资阳市大规模绿化 城市绿地率达36.4%

城市绿地可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