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永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城市与人、自然的关系。悠然栖居于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状态和真切向往。
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对人类生活提出这样的要求,“人,诗意的栖居。”
所谓诗意,可以是这样一幅画面:自由地欣赏常青之绿树,轻轻地抚摸芬芳之野草,静静地聆听清脆的鸟鸣,细细地感受和煦的春风,悠然地流连于山光水色之间……
这恰若庄子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是中国人自古追寻的“天人合一”境界。
当我们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必然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置身于今天的成都,正有“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的美感,这美感源于公园城市的概念在逐步变成现实,源于“推门见山,开窗见绿”的生态之美无处不在。
绿色生态成链,凸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绿色生态为指引,成都通过统筹市域11181平方公里山水田林园生态本底,构建“6+X”城市通风廊道,保护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再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景。
且看这个绿意盎然的四月,央级媒体纷纷将视线聚焦成都,投向公园城市,直指天府绿道,并非偶然。“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画卷随着绿道网格的铺就徐徐展开。这正是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理念,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成效初显。连接起区域内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的目标,正在路上;巨大的潜在生态价值,已然可期。
绿色交通成网,彰显简约低碳的城市魅力。
城市要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一味靠“快”。只有准确把握人的实际需求,满足人对出行环境、资源空间,甚至大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城市发展才可持续。
成都正在建设的世界上最长的慢行系统,跨越了城市公共空间,连接了中心城区,主体街区、城市社区;植入了成都市民的休闲方式,改变了市民日常出行的方式。绿道与地铁、公交、社区、景区等高效接驳,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当自行车交通网络和步行交通网“两张网”完整覆盖成都的城市道路,一个整体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便完整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这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简约低碳的品质,是绿色生态赋予城市的新魅力。
绿色产业成圈,呈显丰富多彩的业态之美。
人、城、境、业,缺一不可,城市的永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绿色生态带来的绿色新业态,形成的绿色产业圈,正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效益,推动城市向前发展。成都天府绿道的建设,不仅打造了绿色公共空间,也形成绿色经济综合体。
绿道提供的经济空间,建立以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不再同质化竞争,而是融合式发展;每个组团以“15分钟”为半径的优质公共配套,带动周边区域文创、科创、文旅、金融等特色高端现代产业服务兴起。与之呼应的,还有以乡村作为体现公园城市的绿色基底和最大载体,以乡村绿道推动沿线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创新乡村振兴模式。
悄然兴起的新业态和产业生态圈,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方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路径,恰是新时代的城市之美新的呈现方式。
如此,绿色生态带来的环境之美,绿色系统带来的城市魅力,绿色经济带来的业态之美,自然地融入成都人的生活中,让生态之美无处不在。
推荐阅读:
(来源:红星新闻)